特約撰稿/潘姿吟
最近看到市場上將推出拋棄式的智慧型手機,令我回想起小時候全家出遊,會到照相館或便利超商買一台柯達或富士的拋棄式傻瓜相機,方塊式的外型、有閃光燈功能,裏頭裝有底片,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拍完後再將底片送洗,相當方便。
既然精密如相機都能開發成平價的拋棄式傻瓜相機,那麼拋棄式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從今年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明顯可感受出低價智慧型手機市場儼然成形,其中以美商謀智(Mozilla),推出售價25美元(新台幣750元)的超低價入門機種,引發不少話題,3.5吋觸控螢幕、支援Wifi、藍芽,搭載Firefox OS,可以上臉書、收信,基本需求皆可滿足,強調即使不小心弄丟也不會心疼,就像拋棄式手機般,除了大幅降低智慧型手機的購買門檻,也可以當成備用機使用。
不過對於逐漸走向低價位、高汰換度的智慧型手機,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對我們而言是另一項隱憂。根據聯合國報告,2010年全球有近1億2千萬支手機被丟掉,而2012年全球製造的電子垃圾(E-waste)就高達5000萬公噸,相當於每人7公斤,其中包括淘汰的手機、平板電腦等,而這些垃圾會以各種名義,像是捐贈、重新利用等,送往開發中國家,例如非洲、中國,實際上是運往這些國家丟棄,可以想見,在沒有任何設備和技術下對電子產品進行掩埋,或是為了取得裡頭的貴金屬而加以燃燒拆解,結果讓有毒物質如聚氯乙烯、鉛、溴、氯、汞和鎘等釋放到土壤、空氣和水裡,直接威脅人類健康。
根據環保署資料,3萬支手機可回收1公斤的黃金、1萬支手機可回收1公斤的銀,而台灣每年售出約700萬支手機,即使鼓吹回收,大概也很難追上電子商品汰換的速度,尤其多數民眾對廢棄手機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不是那麼清楚時,勢必要採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回收率,有德國專家就建議,未來在銷售手機時應收取押金,回收時再予以退還。
回到手機製造商,在大量銷售、獲利和企業擴張之餘,也須思考自身該負擔的社會責任,例如產品減少使用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電池中不得含有鉛、鎘和汞等。比起750元的低價手機,對環境友善的0汙染智慧型手機,才是我們應該期盼的未來趨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