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共享 台灣的共享精神

記者/左正玟

近年來世界各國掀起一股共享經濟熱潮,帶給民眾的不只是便利性與增加收入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而台灣目前雖然在共享經濟中沒有亮眼的表現,但也發展出台灣特有的共享模式,利用中間服務平台消除台灣共享經濟的阻礙,開啟台灣特有的共享精神。

台灣共享經濟的阻礙 時間與空間的不足

全球共享經濟所來帶的商機無可限量,但在台灣「共享」的理念似乎較難為民眾所接受,背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台灣地狹人稠,人民被分配到的空間及資源較少,自然共享資源的意願就不高,其次,台灣人民的工時較長,十分注重在工作上的成就,根據2016 Eicp東方線上消費者資料庫的調查,台灣有46.1%的民眾普遍有加班的情形,因此民眾在閒暇時就想好好放鬆,不願再去兼職。

相較於共享經濟,台灣人更偏好於「拍賣經濟」,光是露天拍賣於2015年的交易金額就達到1439億新台幣,共享與拍賣兩者的理念相同,都是將自己多餘的物品分享給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共享是「承租」的概念,而拍賣是將物品直接「拋售」給買家。拍賣經濟之所以較適合台灣人也與台灣空間不足有關,賣家將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直接售出,既能減少空間的浪費,也能多出一筆額外的收入,買家則是能用經濟實惠的價格購買到所需的商品,達到雙贏的局面。

服務平台出現 開啟共享新台灣

但共享經濟並沒有因此而在台灣消失,許多業者考量到民眾的空間與時間不足,提供給民眾一個共享的服務平台,像台中霧峰的愛鄰舍關懷協會就建立「社區冰箱」的共享平台,若家中有吃不完的食物就能放置於社區冰箱中供社區民眾食用,減少糧食的浪費。

此外,許多政府機關也提供了共享服務平台,以高雄市為例,明年將引進共享電動汽車,並在市區中設立50個服務據點,讓民眾能像租借C-Bike般租借電動汽車,點到點還,不僅造福了通勤族,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共享經濟在台灣以特有的方式逐步發展中。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