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郁翔
近幾年因為開放陸客來台旅遊,觀光市場的獲利空間看漲,各地為了不讓阿里山、日月潭等傳統觀光勝地獨佔鰲頭,紛紛規劃特殊建築,以吸引觀光客前來。不過這些特殊建築通常和當地的文化、資源缺乏連結,遊客增加雖然帶來了利益,同時也替當地帶來了災難,像屏東的山川琉璃吊橋,在遊客負荷量過多的情況下,而被迫封閉檢修。
在地行銷要在地 不該變成四不像
特殊建築雖然為當地能帶來更多遊客,然而長遠來看,遊客比例難以因為這些特殊建築,而有顯著地增加。追根究底的原因在於,特殊建築是被特地規劃出來的,它「不屬於」這塊地方。由於缺乏在地的精神與文化,自然沒有讓遊客留下記憶的能力,也因沒有當地的故事,對下一代也缺乏教育意義。
在地行銷也不該是模仿或者添加與當地不符的元素,而抹煞在地的核心價值。以高跟鞋教堂來說,創作理念是為紀念因烏腳病而無法穿高跟鞋的少女,但在烏腳病發生的年代,高跟鞋屬於奢侈品,高跟鞋教堂這樣充滿虛幻的故事,反而引發不少爭議。另一個同屬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轄下的台南水晶教堂,更是直接模仿關島的海之教堂,無法表現出當地的特色。
在地行銷的價值 既寓教又可娛樂
各個地方都有屬於當地的故事,如果當地的故事較少人了解,那麼就可以運用當地的資源來加強效果。例如,觀光客較少踏足的台中大雅區,便運用其特色:全台有9成以上的麥田分布在大雅,在每年3月小麥成熟時,舉辦小麥文化節,讓民眾在麥田裡享用小麥入菜的料理,進一步接觸、認識小麥,在將大雅的麥田文化推廣並傳承下去的同時,也運用大雅獨有的資源吸引不少觀光客。
在地行銷的方式,除了述說當地的故事以外,更好的作法是同時呈現當地的生活經驗。以國片<海角七號>為例,電影畫面不只拍攝恆春古城、滿州古厝,更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縮影,讓人覺得備感親切。在<海角七號>的帶動下,
屏東縣政府近幾年更致力發展觀光及民謠復甦,讓觀光客開始不再略過恆春直達墾丁,而是停下腳步,駐足並領略國境之南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