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彩甄
金融數位化引領Bank 3.0時代降臨,區塊鍊無疑是重要的幕後推手之一,區塊鍊的公有共享性,不僅能夠跨越國界,消除不必要的中間成本,更能加快金流的移轉速度,另外透過先進的加密技術所驗證進而發送出的數據,更可以確保數據來源的正確性,避免任何人工擷取、意外疏漏。
第四次工業革命 區塊鍊帶來金融新面貌
今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點名區塊鏈,稱它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引擎之一,因為區塊鍊技術可以降低駭客入侵的機會,減少潛在的安全疑慮。另外,機構與機構間的清算交易不須再經由一個中心來回清算,可大幅度提升金流速度,同時也能省去許多交易的手續成本,對於金融業數位化而言可謂是劃時代的貢獻。
區塊鍊技術打造了一個互聯互通、可管可控的移動社群型支付平台,讓消費者、商金、金融公司間的金錢流通能夠更加安全且快速,此外,底層用戶的信用評價大數據能建立共享機制,提升了信用風險預警的效果與控管的能力。在商業銀行與證券商、投資銀行方面,其快速的清算能力與跨國界的優勢,亦可明顯降低成本與資本運用效率。
區塊鍊推動革新 各國金融業注入新血
比特幣是區塊鍊技術在日常生活最早的實際應用,美國與德國已於2013年認可比特幣的合法性,透過比特幣的使用,區塊鍊技術開始進入西方生活。在中國方面,雖然比特幣尚未合法化,但2016年1月招開的「中國人民銀行數碼貨幣研討會」中,表示數位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與流通的高昂成本,以更加便利、透明、安全的方式控管經濟交易活動,亦可降低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在歐洲方面,瑞士銀行與英國巴克萊銀行也開始使用區塊鍊技術,加快後台結算功能,大幅度降低銀行的中間人成本。
在台灣,台灣大學資工系廖世偉副教授帶領的區塊鍊團隊,打造了認許制區塊鍊協議-「G-coin」,台大找來前台銀副總蔡宗榮、前IBM大中華區智慧分析營運長王克寧,與廖世偉副教授,結合金融、資訊、技術核心,充分整合跨領域資源,期望成為亞太區區塊鍊金融商品與服務創新的研發與投資平台。利用區塊鍊的信任機器與開放式OPI,讓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購買行為,如車票、電影票券、停車等,帶入共享經濟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