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聚焦智慧城市議題 臺灣現在怎麼做?

記者/許芷浩

 隨著資通訊科技、大數據及物聯網等議題抓住大家的目光,智慧城市更是相關議題的最終目標。根據數位時代報導,預估2020年全球的連網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另外會有超過12億的家庭中擁有wifi的連網環境,而可連網的智慧裝置也預估會超過100億個,顯見未來構築智慧城市的環境條件越來越齊備,智慧趨勢走向也越來越具體。

智慧城市組織(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從2006年起公布的21個智慧小區(Smart 21)排名,從2006年開始臺灣就沒有缺席,以臺北入列全球前21的位置,甚至也順利進入最後的前7名(TOP7),奪下當年度的年度智慧區。此後,臺中、桃園、新北也陸續入列。而在智慧城市發展中,臺灣看似走在前頭,但是未來我們又該如何保有可能的優勢?

2015智慧城市X市長論壇

昨日舉辦的「2015智慧城市X市長論壇」,臺北市、臺南市、臺中市及桃園市市長都共同出席盛會,而各縣市都有各自實績或發展方向。

臺北

臺北市長柯文哲提出其一貫的「開放」理念,並期望市政府可以提供一個平臺,讓人民和企業都可以在此平臺上發揮智慧。未來在北市府智慧城市的Gov3.0的信念下,柯文哲表示在開放資料的同時,也會訂定外界的使用規範,並開放具有高價值的資料;未來北市也預計將公布臺北市性侵案所發生的地點,期望透過公布犯罪發生地,引發旁人的監督藉以降低犯罪率。

目前北市府正在推動的Input計畫,將整合1999、APP、市政信箱和現場填表的市民需求,透過問題的結構化來分派處理的局處,建立市府的神經系統。而柯文哲上任以來推動過數次的i-Voting民意調查,未來也將推動「精確投票」,可縮小投票的議題的區域,以解決區域性如某個行政區的需求或問題。

臺南

臺南市長賴清德在會中除了分享「臺南水情即時通」APP,日前臺南市政府也與電信廠商遠傳合作,預計將臺南特有的文化能量結合4G智慧科技,打造臺灣第一個全方位的智慧城市。計劃中包含六大領域的智慧運用,包含「智慧城市營運管理中心(研考會)」、「全方位智慧交通中心(交通局)」、「4G 行動式水文資訊收集平臺(水利局)」、「臺南市民卡(衛生局)」、「行動教學平臺與載具普及化(教育局)」及「O2O 虛實整合的 4G 行動富媒體(Rich Media)電商生態圈(觀旅局、經發局)」,可從遠傳與臺南各局處的合作結構看見臺南對於智慧城市的整體規劃。

臺中

臺中市長林佳龍則聚焦智慧交通,希望透過大臺中交通網絡的完善,為臺中帶來人流、物流、金流及資訊文化交流。除了臺中巴士捷運系統還有可成長的空間,目前臺中尚有「建構MrB&B鐵路」、「大臺中捷運網」、「三環三道公路網」、「優化公車專用道10公里免費」、「自行車369計畫」、「八大轉運站」及「智慧行控中心」等計畫建設,打造臺中的智慧交通。

桃園

桃園市長鄭文燦則提出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政府、智慧環境及智慧防災五大智慧城市發展方向。包含E-tag蒐集路況、臺南市民卡、整合1999和市政信箱陳情系統的建立等規劃。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防災的部份,將利用歷史資料建立水情和防災系統,在掌握資訊的情況下確實防災。

智慧城市大調查 安全監控需求高

知名雜誌「財訊」8月發表了臺灣「智慧城市大調查」的結果,­調查指出有高達93%的民眾認為「防災預警系統」是最為重要的,其次為「錄影監控系統」以及「學童營養午餐監控」。這樣的調查結果反應了臺灣重大新聞事件的議題,天災人禍和食安問題,讓臺灣民眾對於安全監控的智慧建設有著迫切的需要和期待。而這些民眾的需求如何透過市長們的規劃藍圖來回應,則有待各個市府的建設與執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