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大未來 手機資安誰保障

記者/吳佳玲

智慧型手機的盛行,以手機作為身分認證及行動支付的工具已是市場所趨。未來消費者只要持有NFC功能的手機,再取得安全元件的服務,即可進行近端的行動支付交易,也就是說「手機信用卡」將成為新世代的消費工具。群信行動科技董事長林志盈曾表示,2015年台灣使用NFC功能手機進行近端支付的交易金額約可達16億元!

NFC手機信用卡 台灣仍以TSM平台為主

手機信用卡屬於近端支付的一種,以感應的支付方式完成交易程序,其多以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為主。以手機結合信用卡並透過NFC付款的服務模式,依合作關係的不同,主要可分成TSM、HCE和Token。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r)平台的全名為信託服務管理,是將加密後的卡片資訊以Micro SD卡或 SIM卡的方式植入手機,再由公正的第三方平台控管,並整合來自電信業者、銀行業者雙方的安全元件。

由於TSM過於繁瑣,Google Wallet則提出簡化版的行動支付解決方案:HCE(Host Card Emulation)主機板模擬,手機不再須植入安全元件,而是透過主機在雲端模擬晶片運作,讓原有的合作關係更為簡便。在HCE解決方案中,HCE服務由雲端支付平台供應商所負責,所以只要NFC手機具有HCM功能就可使用該服務。不過,台灣的TSM生態圈好不容易成形,因此行動支付平台的服務仍是以TSM為主。

Token代碼服務更安全 追求隱私的好選擇 

然而,不管是TSM還是HCM都必須讓店家儲存大量卡號資料,Visa因而發展出Token代碼服務,以隨機虛擬代碼取代傳統卡號資訊,刷卡時改向發卡機構提出信用卡代碼授權請求,獲得代碼後再核對手機裡的代碼即可完成交易。卡號則轉由安全性更高的Token Vault管理,一組卡號可對應到多組代碼,也可限定代碼使用情境,降低遭竊損失。Apple Pay就是採用Token技術,其相較於Google Wallet的HCM更具隱私性。

其實,NFC的應用並不只限於「支付」而已,利用NFC的身分辨識、資料同步與傳輸功能的專利越來越多。以家庭物聯網來說,Sony推行的NFC標籤,或Amazon推行的Dash Button貼片等應用,都讓家庭生活更便利,讓我們期待未來更多的NFC服務及產品的推出!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