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宇
當正義的喧囂聲,劃破無賴政府所壟罩的黑夜,網路社群讓人們的聲音更有力量。從瓦解阿拉伯的第一槍、美國佔領華爾街活動,一路蔓延至國內的反核、重視軍中人權聲浪,我們看到的是網路社群正在改寫一頁頁的歷史,扮演著聚集龐大群眾的虛擬凱達格蘭大道。而這波「手指革命」,正持續於全球上演政治解放和草根性運動。
爆發的網路社群力 人人都是社運領導者
社群媒體的興起,提供你、我共同參與、展演的平台,正如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夫所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機會」,透過社群,即能進行另類發聲。別忘了,過去若要進行抗爭,流血衝突在所難免,而社群媒體的易親近性,卻能以低成本之姿,搭起與非法者溝通、爭取權利的橋樑。
社群資訊的快速流通,再加上社群網路無遠弗屆的性質,順勢打破了僵化的藩籬,其所能觸及的潛在閱聽眾往往超乎發起者實際的人際範圍,逐漸發展成一個策略性平台,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著。如國內洪仲丘事件,於短時間內便有近萬名網友響應遊行聚會,並高達95%的粉絲人數表示將上街抗爭,此可驗證社群透過強大號召性,有效地凝聚大眾的共識。
如此一來,反抗的始端從街頭移轉至網路社群上,亟需的不是鐵錚錚的拳頭,而是法國社會學者賽杜口中的戰略(Strategies)。而網路社運的戰略,形構出由上而下的佈局;透過號召者的呼聲,進而整合民眾的支持力量,其中發展出影音動畫、民主論壇等一系列具策略性攻勢的公民傳播體系,已開始對現實生活的政治造成極大的衝擊與反思。
社群淪落網路烏托邦? 按讚不等於實際行動
儘管社群具有快速傳散訊息、凝聚人氣等正面效果,但其畢竟只是屬於靜態工具,難以成為獨立抗爭的利器,尤其當社群平台淪為表態的膚淺之地,僅是按個「讚」,對於公民議題的影響力恐怕有所侷限,恐流為一場浪漫的激情。就連研究網路政治的白俄羅斯作家莫羅佐夫也表示,阿拉伯之春是來自網路烏托邦主義者的幻想,並非『臉書革命』。
而網路社運的成功關鍵,除了得將按讚轉換為實際行動外,更需細水流長地經營議題,這意謂著社會大眾也得長期地參與、投入議題,並適時地拋磚引玉,邀請民眾、專家多方進行公民討論。如此一來,方能有效發揮網路社群的價值,進而掀起公益性、民主性的「手指革命」之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