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雲朵朵開 加值服務更多元

記者/王璽瑋


雲端系統,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應用,醫療這方面也不例外。運用雲端技術,透過網際網路,整合各大醫院的醫病資料,讓資訊能在醫院內外部的不同單位使用,做最有效和即時的運用,並藉此發展出不同的服務系統,例如使用行動通訊裝置來使用所需的資料。


台灣發展雲端醫療,其實行之有年,從IC健保卡的發行到電子病歷的推動,目前已有274家醫院使用電子病歷。行政院衛生署去年開始推動健康雲的計畫,主要包含三大方面:醫療面,透過電子病歷交換,提供跨院資訊的運用;保健面,提供預防性的保健資訊和個人健康管理的服務;照護面,對於獨居老人或偏遠地區的居民,提供妥善的照護。


電子病歷 讓醫療飛入雲端


電子病歷為建立「醫療雲端服務」環境的最基本元素,電子病歷相較紙本病歷有需多優點。例如病歷無紙化,可節省病歷存放以及人員尋找的時間,並能永久保存;此外,增加醫療人員的效率和正確性,且醫療人員須以電子簽章的方式進行確認,當電子病歷的修改、刪除、複製或檢閱,系統將會留下紀錄,防止病歷的竄改和偽造。另一方面,如果能將病歷資訊透明化,讓民眾更了解的自身健康狀況和完整的診療和用藥紀錄,降低一些醫療上的糾紛。


不過雖然台灣病例已經電子化,但仍未做到跨院的互通傳送,導致無法長期追蹤或利用,相當可惜,例如,在外地生病時,透過調閱電子資料病歷,從例行性的健檢或就醫紀錄,迅速了解你的身體狀況,對哪些藥物過敏等,作出即時正確的判斷,提供最適合的醫療服務。更進一步,可利用此電子病歷資料庫,進行相關分析的資訊,對於醫療研究上將會有貢獻。


掌握就醫黃金時間 避免遺憾發生


醫療上,「時間」非常重要,尤其對急診或重症的病患,因此透過行動裝置,即時的連線到病歷資料庫,獲得第一手的關鍵資訊,爭取就醫黃金期時間。此外,增加醫療人員的效率,不必為調閱一份病歷大費周章;醫生在和病患家屬說明時,可立即調閱相關資料,打破空間的限制。並能隨時掌握病人的狀況,像是血壓、心跳、呼吸次數等數據,透過此行動裝置,如有異常能在第一時間發覺。


從電子病歷出發,延伸出許多的相關服務,如果能妥善地運用這套系統,將會讓國人擁有更好的醫療環境。但建造此平台有許多技術和安全的考量,尤其個人隱私為最大的關鍵問題,以及醫療機構對自家資料庫的管控權,是否由公正的第三方來管理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讓資料能互通由無,不在閉門造車,才能真正享有加值的雲端醫療服務。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