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筱笛
網路的即時與便利,允許人們進行各種形式的分享,每日有無數資訊在網路中互通有無。對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而言,分享儼然成為第二天性,「我分享故我在」的共享經濟應運而生,其概念係透過分享閒置資產,以獲取額外收入,如Airbnb網站幫助房東配對房客,使家中空房能夠出租他人;透過Parking Panda,白天用不著的停車位也能賺取租金。分享者無須付諸多餘成本,便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我的就是你的 共享經濟起飛
透過網路平台,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與分享,使物品得以廣泛地流通使用。共享經濟如同新世代的經濟革命,人們將不再執著於擁有物品,轉而著重其功能與實質效益,解決需求至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新興產權觀,正逐步影響全世界。
共享經濟在國外行之有年,首先由拍賣網站開始發展,主要以點對點的形式,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直至出租網站興起,各式租借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共享經濟學開始發酵,發展至今,舉凡交通、住宿與工具等服務應有盡有,具有無窮市場潛力。
共享市場競爭激烈 凡事須以用戶為重
隨著雲端應用與社群媒體的普及,降低共享市場的進入門檻,誘發許多年輕人投入創業,於是共享文化崛起,大型企業也順應跟進,共享經濟近年內快速發展,目前共享市場瀕臨飽和,欲脫穎而出並不容易,除了倚賴創意,如何突破關鍵多數達成規模經濟,為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經營共享平台之道,首先從聚焦問題開始。有效的共享服務並非一味推銷閒置資產,而是滿足顧客需求為主,平台的美觀不是必要條件,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深得人心。其次是勇於發夢的膽識,別輕忽自我想法的價值,有時小資本也能大利得,如Freecycle 網站透過連結奇摩群組,創造出七百萬人會員數。
最重要的是,須以用戶心態作為最大考量,neigh*borrow網站的創辦人Adam Berk認為,共享服務絕非完成架設平台,然後指望用戶主動分享,而是需要徹底了解用戶,提供便利服務滿足需求,創造服務新樂趣,才是共享經濟的最終精神。此外,若能掌握服務價值,進一步創造用戶需求,讓用戶再次回訪,逐漸將服務轉化為一股流行,如此才能讓共享效益持續發酵,並建立起永續經營之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