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嬑佳
擴增實境正夯,智慧型眼鏡未上市先轟動,不讓Google眼鏡專美於前,大陸蒐尋網站龍頭百度證實,開發自家智慧型眼鏡「百度眼」,加以蘋果和三星皆各自研發智慧型手錶,穿戴式電腦的新趨勢不脛而走,顯見免去手持僅需語音操控的裝置,已於手機之外另闢一智慧型裝置戰場。
穿戴式裝置的發明是為了取代手機螢幕,讓智慧型手機能「戴」在身上,以目前已發表的Google眼鏡和iWatch來看,雖然僅是將手機功能移轉到穿戴式裝置上,且縮小載具的體積,方便穿戴,並無其它極創新的功能,但據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預估,至2018年止,穿戴式裝置的出貨量將達4.85億個,Google、蘋果、三星等科技大廠也嗅到這股商機,而競相開發。
然而穿戴式裝置的價格高昂,未正式上市已讓使用者望之卻步,除了科技用品愛好者,少有使用者願意花1500美元購買一智慧型眼鏡;再者,產品的定位尚未明朗化,多處研發階段,不確定性高,消費者多處觀望位置,如iWatch,據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導,可能只是附屬配件,可連結其他系列產品,非單一消費性產品。
無法否認的是,運用語音或圖像搜尋、辨識資料的穿戴式裝置,使用者一張眼、一張嘴就能得到許多資訊,並且能更快速分享資訊,社群與生活的連結更緊密,加之各大科技廠投入研發,於技術外若能帶動價格戰,使售價大幅下滑,穿戴式裝置將加速改變人類現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