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腦內原始碼 維基經濟成新商業模式

記者/吳宇翔


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源於200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之名,作者Don Tapscott在書中藉由維基百科採用集體協作(Mass Collaboration)方式的成功,揭露網路web2.0世代的潛能,也指出全新的商業模式。維基經濟學將「合作」重新定義,更進一步改變了世界。 


從「維基」到「維基經濟」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ikiwiki」,意即「快點快點」。1995年「維基之父」Ward Cunningham創立了wikiwikiweb網站,讓使用者迅速建立、刪修、編輯網站上的內容,可視為維基百科的前身。2001年Jimmy Wales創立線上百科網站,採用當年wikiwikiweb的模式,百科中的內容迅速增加,成為現在眾所皆知的維基百科。目前維基百科可搜尋超過680萬個條目,幾年前也曾有研究指出,維基百科正確性和知名的大英百科全書不相上下。



維基百科的成功顛覆了傳統集體協作的形式,維基經濟自此成為一個新的議題與方向。維基經濟學的基礎包含開放、同儕生產、分享與全球行動。首先,企業往往擔心資訊透明會造成傷害,但現在資訊透明有助於員工對企業的信任,也可能創造更多利潤。其次,同儕生產作為一種自我組織,打破了傳統企業的科層,生產質、量更勝以往。而無論是分享智慧財產或是其他資源,都可以刺激更多的創新。最後,全球化改變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也讓全球行動成為許多企業的挑戰。



「開放」創造價值



知名藥廠Eli Lilly於2001年成立平台InnoCentive,最初目的是尋求人才解決新藥品開發問題,隨後這個平台吸引廣大企業的註冊,在平台上透過獎金的激勵尋求解決方案,這個由企業(網站稱seekers)與專業人員(網站稱solvers)相互交流的管道迅速獲得迴響,是維基經濟中集體協作的經典一例。除了國外,國內也不乏成功案例,麻省理工學院將其課程相關資訊上傳至「開放式課程網頁」,供所有人使用,而在朱學恆說服後授權將內容翻譯成中文,同時將課程開放給志願者審定,此類似維基百科的協作引起了廣大迴響。


以「集體協作」為核心的維基經濟改變了傳統生產模式,也改變了人們對於知識的想像。儘管有人擔心維基經濟將成為某些產業的「危機」,如報業的銷售可能因為公民新聞的出現而減少,但也有人樂觀其成,認為維基經濟下的世界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創造更多機會。從維基百科到維基經濟,我們見證了知識以及生產的典範轉移,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正在改變世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