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購 團購問題要注意

記者/唐婉珊


「你今天團購了嗎?」團購話題正夯,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2011年團購網站上的營業額高達90億元,不論是上班族的小資女或省錢男,還是想省很大的學生族群,想要搶便宜又好康,參與「團購」絕對是第一選擇。但是,團購經濟學的背後所隱藏的問題與消費糾紛,這兩年來也在逐漸增加,消費者在掏錢包時,可得睜大眼睛瞧仔細。


廣告不實,團購網站騙很大? 票券契約,你我權益不可少!


在團購網站上常會見到許多美食、住宿的團購票券以5折的低價出售,期望能帶來買氣,但消費者往往事後才發現,事實和廣告上的落差,這點也引起公平交易委員會的注意。公平會調查發現,有業者宣稱商品比市售價格便宜,以吸引消費者搶購,但殊不知市售價格卻是業者自行估算。抑或是購買後才發現份量縮水、服務打折、替換商品、或未註明消費限制的資訊等糾紛事件。其實,店家若未充分提供商品資訊的行為,視為侵害消費者的權益,已違反消保法第4條與第12條消費資訊充分揭露與誠信原則。一旦廣告不實的情況發生,可要求業者提供與廣告相符的商品,若不予理會,消費者也可以保留實品與廣告,至消基會申訴。


消費者購買的團購票券中,有時候會發現商家註記著「限周一到周五午餐時段使用」或「逾期無效」諸如此類的種種限制,事實上,團購票券屬於「預付型票券」,任何預付型票券等同於新台幣,不應有任何使用限制。消保會提出,消費者在團購網點選商品時,應盡量避免購買有限制條款的票券,以免日後發生消費糾紛。


全民拚經濟 團購要注意


在現今甚麼都漲的年代,團購確實是省錢又大碗的交易模式,但消費者在快樂消費時,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呢?消基會建議幾點注意事項。


一、慎選團購網站、細讀商品資訊。好的團購網站多半提供良好的客訴管道,若錯過團購券時效,也能轉換成購物金彌補。


二、確認履約保證。履約保證是業者和銀行間的雙向契約關係,屬於銀行的同額保證,對消費者也能有保障。


三、採用安全付款方式,避免將機密個人資訊過於公開暴露。「貨到再付款」是較為安全的做法。


四、保存交易資料,日後若發生糾紛,才能向相關主管機關申訴,爭取權益。


五、團購如同其他交易貨品,消費者一樣享有7日的退貨期限。


消費者在眼明手快、細心比價的同時,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團購原則,相信更能夠享受團購帶來的愉悅。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