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姿吟
前不久和朋友聊到從國外批些有特色的商品在臉書上賣賣看,一方面覺得從親朋好友處下手比較容易推廣(熟人的口碑推薦),交易的風險也比較低,每天在臉書上和朋友互動之餘還能額外賺取小小收入,而且不用花費任何行銷成本,豈不快哉!
似乎不可避免的,無論是部落格、微網誌或社群網站,從一開始的資訊交流、分享、和人際互動,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和會員人數後(甚至更早之前),商業模式就會應運而生,無論是平台供應商、商業品牌甚至是像我這樣的一般使用者,大家都想善用網路平台資源來創造收入。就在我副業夢剛萌芽之際,突然收到臉書上的社團邀請,一位朋友開始在臉書社團上開賣起日韓流行服飾,首批顧客就是好友名單上的我們,沒多久另一位朋友也開始賣起進口嬰幼兒服飾,原來大家想的都一樣。
由於社群網站的初衷並非讓大家進行交易活動,因此臉書也尚未發展出自己的金流系統,社團和粉絲頁頂多讓賣家展示商品、或是留言互動,若要完成整個購物程序,必須引導買家連結至外部的拍賣平台或是購物網頁,才能進行結帳的動作。不過幸好,這樣的需求被聽到了,從2009年開始國內外陸續出現了Payvment、摩集客、Funs cart粉絲買買買等線上開店應用程式(App),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只要下載App到粉絲頁上,就可以在臉書上開店,不過以摩集客為例,店家須根據營業額比例支付平台費用。各家的開店程式介面略有不同,不過皆具備搜尋商品、加入購物車、線上刷卡付款等功能,而且透過手機操作就能完成購物動作。
和發展趨完善的網購平台相比,臉書開店金流機制雖然尚未普及,但免費通路、使用者多、無額外上架、成交費等都是和網購平台競爭的優勢,最重要的是,臉書拉近了顧客和賣家之間的距離,你可以從親朋好友間開始做生意,也容易觸及到朋友的朋友(潛在顧客)、買家間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購物心得,透過口碑行銷在臉書上傳播或直接回饋給賣家。和網購平台最大的不同在於,臉書上和顧客交流的不僅是商品,點選塗鴉牆和照片,說不定能接觸到賣家真實生活的一面,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巷口的雜貨店,既是店面又能看到老闆娘全家在一旁電視吃飯的景象,透過臉書你可以選擇是否開放部分生活的面貌給顧客。
雖然目前網購市場主要被如雅虎奇摩、PChome網路家庭等大型平台瓜分,但臉書開店似乎預告了未來網路購物的另一塊新戰場。
臉書開店實例參考:
隱料什物 (摩集客平台)
Ms.玄 (Funs cart粉絲買買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