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報—資訊有價的啟示

記者/陳志昌

台灣第一個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在發行人詹宏志於2001年2月21日以書信通知所有員工將全數裁員,由香港壹傳媒集團接手經營並轉型為其他類型的內容提供者後,明日報正式結束其短短一年多的經營。旗下近三百位的員工,近一半的人將被資遣,而另外一半則是明日報以推薦的方式由壹傳媒聘用。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詹宏志不得不壯士斷脕,宣佈明日報停刊?根據詹宏志本人的說法,他最大的錯誤是對網路環境成熟時間判斷得過早,第二是在網路最high時,動用超過自己可以承擔的規模。這其實並不是祇有詹宏志犯的錯而已,實際是許多純網路或由實體公司所投資的網路公司都犯過的錯。在網路濤金熱正酣時,每家網路公司都像是不愁彈盡援絕似的大幅擴張版圖,但卻少考慮到獲利模式的問題,因而造成資金用絕而不得不宣布停業。根據網路公司購併研究機構Webmergers.com調查顯示,2000年歐美至少有210dot-com公司倒閉,半數為電子商務公司、30%ICP業者其餘的則是網路服務提供者。

造成網路公司起的快,倒的也快的原因不外乎網路基礎建設尚未成熟、普及、消費者對於資訊有價的習慣尚未形成,與網路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商業模式。以經營網路ICP業者如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為例,其網站能經營下去並非單靠網廣告外收入。聯合線上營運長劉永平認為,經營單一事業的ICP獲利較薄,所以聯合線上除廣告收入外,另外以新聞授權與聯合知識庫另闢收入來源。另外與中時電子報一樣,聯合新聞網的新聞來源由母報所提供,因此節省龐大的人事成本,反觀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卻要擔負沉重的人事成本。

明日報最大的收入靠廣告費用支撐,也難怪會造成資金不足與而虧損近三億元,因為連老牌紐約時報都不堪虧損因而準備推出付費訂閱電子報了,因此免費的內容提供模式是否能繼續維持下去是令人懷疑的。不過明日報也非沒有開發獲利模式的計畫,明日報本來打算辦一份實體的晚報、一個無線傳輸的內容網站、與以媒體工廠角色結合其他媒體業者,只是因為投資者存疑,所以沒得到資金的注入。

而明日報的狀況也正指出了,在未來網路上的資訊不會是以免費方式提供給讀者,因為資訊產出過程是需要成本的,單以廣告收入是很難支持的,特別是目前網路廣告收入大都集中於入口網站。雅虎創辦人楊志遠說過,未來只有兩種公司會成功,一是能證明獲利能力的公司,二是新創的公司。不過其實吊詭的就在這裡,網路的商業模式尚在發展的階段,而消費者的習慣尚未成形,雖然沒有人會懷疑利用網路從事商業活動是不可行的。因此對於經營網路公司的人而言,其是否能證明有獲利能力就全在時間的問題了。而沒子彈的人只好被判出局,而這也難怪詹宏志大嘆生不逢時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