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璿濠
從去年底阿凡達刷新全球電影史的票房紀錄、街頭巷尾瘋迷的南非世足賽到萬眾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的三大盛事中,最大的共通點都是與3D有密切的關係。許多專家認為,2010年可說是3D科技的元年,而3D概念也廣泛得運用在許多影音媒體及電腦產品上,讓許多人看好這股趨勢會持續上翹。
也因這股擋不住的趨勢,讓3D科技除了在硬體市場被使用,許多傳統的技術應用或內容供應企業也順著潮流推出3D概念為主的商品,深怕錯過這股無限的商機。以雜誌來說,它可算是最熟悉的平面媒體,也似乎最沒有科技上的創新性。但近日義大利的時尚指標雜誌「Vogue」利用平面的3D立體影像技術,只要消費者帶上隨書附送的3D眼鏡,就能以立體的視覺感官體驗時裝,這項創舉成為全球第一份3D的時尚雜誌。
遊戲業者也覬覦著這股潮流推出遊戲進攻市場。由於各家娛樂影音設備生產大廠都以3D感受為號召,也紛紛推出遊戲要將商機一網打盡,微軟在年初發表的Xbox Kinect就以能夠判讀3D動作為特色,而Sony也不讓前者專美於前,將讓玩家能夠在主機PS3能夠觀賞3D影像。
國內遊戲業者雖然不生產硬體,但在遊戲供應方面也可說是蓄勢待發。主要的生產大廠網龍、宇峻到橘子,都相繼將研發重心放在3D遊戲上。在研發人員持續擴增下,未來每年預計推出三套3D遊戲於寒暑假推出,搶攻遊戲市場。橘子更將3D觸角延伸到動畫上,並將在九月中登場的東京電玩展中展出這些作品,讓台灣遊戲能見度能夠擴展到全球。
而面對這股龐大商機,網路霸主Google當然不會錯失良機。除了大家耳熟能響的Google Maps能夠顯示3D的模型,更多的應用程式也開始注入3D的元素。除此之外Google也力求與企業及政府的合作,台北市政府與Google Earth合作的「智慧城市、3D台北」,讓民眾能夠透過網站的影像就能看到最新的發展動態,也是一種新興行銷;而中國的搜尋網站百度也推出與Google相似的3D地圖服務,採擬真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感受。
但各產業不斷將3D技術視為萬靈丹的同時,還是有人對於3D的發展性感到質疑。在眾多遊戲廠商持續對於3D成本投資加碼時,以「Doom」和「Quake」兩大傳奇遊戲聞名的id Software卻對 3D 技術不感興趣。執行長Todd Hollenshead認為3D技術雖然夠具噱頭,提供視覺的真實性,但3D顯示器的價格過高將會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阻力之一;而為了加強真實感所配戴的3D眼鏡在視覺享受上還是會有缺陷。
而3D內容的不足也將會是一大隱憂。在各大科技廠不斷在3D撥放器上推陳出新,甚至連拍攝的相機也能夠3D化,相較之下3D內容可說是乏善可陳,讓許多人質疑有了一台3D電視是否真的有這麼多的3D節目可以收看,而步向數位電視的後塵。這些或許是3D產業界帶頭喊衝的同時,必須冷靜下來做思考的問題,否則3D熱潮可能就只是曇花一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