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金安
哥本哈根會議甫於不久前落幕,雖然此次會議並未達到具體的目標,不過至少已促進兩大強國對於減碳產生共識。而減碳的議題除了在政府間發燒外,民間也同樣熱衷於環保的議題,這點光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股市中與節能相關的股票(包含LED、太陽能、風力發電、智慧電網…等等),皆因預期心理全都卯起勁來漲便可窺知一二。
不過節能減碳並非新興科技的專利,很多傳統的企業才更應該從原本的營運流程中加以重新分析,逐步改善生產流程以因應未來政府可能施行的碳稅,同時也可讓企業與綠化掛勾,令品牌的形象在具環保意識的消費者間佔有一席之地。筆者在此便以網購為例,提供一新的思考方式。
在台灣,網購市場的產值已漸漸的在整體銷售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從資策會在2008年對台灣線上購物市場做的調查可得知,台灣的網購市場光是在2008年便成長了32.3%,達到新台幣2430億元的成績。而在2009年雖說由於金融海嘯造成了高失業率及放無薪假的狀況,但卻擋不住網購市場的成長,整體線上購物市場也來到了3000億之譜,直可謂難得。
不過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背後也隱藏了些不能說的秘密。事實上,網購的下單到貨物運送流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的碳足跡,只是大眾並未注意到。以貨運來說,由於網購的便利,使得身處台灣的消費者,也能很輕意的藉由空運、船運及貨運等方式,獲得世界各地的商品。但由於這些運送的方式是屬於高度碳排放的運送方式,因此在商品的互通有無之下,間接地造成了碳排放的事實。
以購買衣服為例,假設消費者今天想要購買一件衣服,而這件衣服在網路上和實體店鋪都買得到,但網路上的零售價格加上運費後,硬是比實體店鋪販售的價格還要便宜,試問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將如何在這兩者間作抉擇呢?聰明的消費者都知道應該選擇便宜的購買,但是表面上的便宜價格,是否便是真正便宜呢?實則不然。由於貨品在運送的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當消費者選擇了便宜價格的同時,事實上亦購買了運送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個人經濟層面的考量是有效的,但是從整體環境面來說,卻是有害的。
所以下次當要再在網路上做消費時,便應將運送過程的碳排放因素給列入考慮,別再光從價格面可量。或者消費者可指定賣家與有做減碳的貨運業者合作,雖說無法中和運送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不過至少能確定二氧化碳的排放一定比沒做減碳的企業來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