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資訊時代的網路經濟法則(三十五) 倍數的成長曲線

記者/楊舜慧

在台灣有2000萬人口,「Facebook」(臉書)這個月已經突破150萬的使用者用戶總數。「Facebook」的快速發展,讓我不敢再對網路世界的千變萬化掉以輕心,更對親眼目睹的「倍數的成長曲線」,發出嘖嘖稱奇的驚叫聲。 


「Facebook」2004年在美國創立,2008年開始有中文介面後,基於好奇之下,我就申請了「Facebook」的帳號。但是,過沒多久後,「Facebook」一直被我冰凍在那,因為初識「Facebook」的我,「自以為是」的認為,這個美國的社群網站,會比「無名小站」容易吸引自己的朋友加入分享生活點滴,聯繫感情嗎?而且如果要擴大生活圈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的話,又會比在「雅虎奇摩網站交友」方便嗎?另外,別忘了我們手上還有「MSN」和「E-Mail」,可以更即時的和朋友聯絡互動。但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我最近重新認識「Facebook」,並且成為重度使用者後,終於不再有疑惑。


沒錯!雖然,根據數位時代雜誌三月號, 「2009年臺灣熱門網站100強」的排名榜單中,「無名小站」「雅虎奇摩」分居第一名和第二名;「Facebook」還不在這份榜單上。但是,今年「Facebook」的驚人成長速度,卻讓人不能忽視。


網路趨勢專家Mr.6劉威麟先生曾在7月13日撰文,說明當星期的「Facebook」就暴增8.8萬的使用者。短短不到一兩年的時間內,臺灣使用人數已經從不到10萬人,突破到74萬人。不過,讓人更訝異的是才事隔一個月,我又查了一下這週「Facebook」在台灣的成長速度,不僅成長的排名已經位居全球首位,而且臺灣使用人數已經突破150萬人。 也就是說,在七月中旬和八月中旬,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Facebook」又多了將近80萬的使用者。以這種驚人的倍數成長速度持續下去,「Facebook」在過幾個月,就有機會趕上會員人數已經超過300萬的「無名小站」。


「Facebook」 是一個聯繫朋友、工作伙伴、同學或其它社交圈之間的社交工具,目的在於「讓你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繫,隨時分享生活中的每一刻」。「Facebook」的網路平台透過「E-Mai」、「MSN」和「尋找朋友」的連結機制,將實體人際網路的朋友們「先拉進來」;然後,再利用「朋友建議名單」的方式,增加虛擬人際網路的朋友們。此外,「Facebook」經由提供許多有趣和好玩的互動機制,例如:心理測驗和小遊戲,讓朋友們可以一起分享玩樂和相互比較,將朋友們「一再地拉回來」。 


『當你的朋友都在「Facebook」時』,整批社交圈的人也會跟著遷徙,挪移陣地,產生巨大的多對多並互相連通的網路外部性現象。因此,才會造就在短時間內,呈現急速飆高之「倍數的成長曲線」。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