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凱耀
今年4月,中華電信以未繳納網路互連費為由,限縮台灣固網連網頻寬2Gbps。中華電信此舉可說是吹響了與國內各家網路服務業者(ISP)間互連費爭議的號角。頓時許多學者、部落客、公平會及NCC都跳入了這場論戰,在開了幾個沸沸揚揚的會議討論後,NCC總算公布了處理辦法,今後網路互連費牌價改1年1核,且新牌價為1Mbps為1480元。
聽起來如何?相較於先前中華電信的互連頻寬批發價,500Mbps以下,每MB費率1500元;500Mbps以上,每MB費率3000元,再適用折扣優惠條件(也就是說ISP業者購買越多,單價卻越高的不合理定價)。1年1核的政策似乎可以推論網路互連費已經朝著逐年降低的方向前進。但是這也同時意味著,當隔年度互連費價格核定之際,各方人馬還要再一次揚起旗幟互相拉鋸一次。這是只是個休止符,NCC要雙方先冷靜一下,要吵明年還有得吵。
也許權衡之計不等同於「河蟹」。面對電信史上第一次頻寬縮減事件,NCC揚言將對中華電信及台固分別處以500萬及50萬元的罰鍰。然而最後NCC認為,中華電信是依照NCC先前核定的資費標準收費,並無違法,台固也沒有違反服務品質。且NCC未接獲實質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申訴案件,故最後僅給予雙方行政告誡了事。但是細究起來,問題根本不在於違法不違法,消費者權益受損與否亦不能以接獲申訴案件的多寡計算,事實上有時候消費者會因為資訊不對稱而無法認知問題,以較為總體的觀點看來,這整個事件其實已經曝露出網路互連費制度上的「均衡」(equilibrium)問題。
「均衡」(equilibrium)是經濟學裡常用的概念,狹義的理解上,均衡是指對立變數的相等。在廣義上,均衡是指相對的兩種勢力中,任何一方都不再具有改變現況的能力與動機。這樣的狀態也稱為「行為均衡」。將這個概念放置在制度的討論上,我們便可以發現這次網路互連費爭議便是一種「制度不均衡」的現象。這樣的現象無疑助長了我國電信的市場失靈,甚至是影響了數位匯流及電信自由化之大計。
NCC應以更開闊的視野正視互連費爭議對於網路內容提供業者(ICP)潛在發展的巨大影響。因為中華電信的壟斷,造成ISP業者、ICP業者及中華電信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ICP業者因為無法忽略中華電信頻寬資源,必須租用中華電信的機房,其他ISP業者因而必須付出一筆不小的費用來向中華電信購買互連頻寬。最後,因為ICP業者、ISP業者都必須萬朝歸宗於中華電信,造成這頭頻寬巨獸有恃無憚,竟然開出「頻寬購買越多,單價越高」的詭異定價。
在這樣的網路環境裡,我們該怎麼期待台灣能夠出現像YouTube這樣具有規模的內容提供業者呢?中山大學經濟系研究所蔡蕙安教授便呼籲政府應該出面進行互連價格管制,以美國為例,新增用戶的出現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故政府若能將互連費壓低至零元,將可望帶動ICP、ISP等相關產業鏈產值達230億美元至430億美元的規模。筆者認為將互連費降至零元大概很有困難,政府仍然是中華電信的最大股東,但是政府出面進行價格管制的確是對付市場失靈及制度失衡的具體作為。
內容是王,若是互連費降至極低,國內ISP業者則有能力、有更多優惠去招攬ICP業者進駐,便是對於內容提供業者的主動邀請,也是政府扶持內容提供業者的具體作為,我想這就是對於網路環境的「水土保持」,台灣的年輕人是夠有創意了,政府只消把網路環境維護好,別再淨種些曇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