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凱耀
總是常聽到現在的新聞從業人感嘆,我們這個親愛的當代,真正的報人不復見矣。媒體人的地位確實不若以往。西班牙學者Ignacio Ramonet歷歷指出在這個看似文明的當代,政府對於新聞自由的控制仍然屢見不鮮,政府對訊息的箝制倒也不是新聞了,更可怕的是新聞媒體產業在急速的全球化、資本化的過程中,已然成為一頭能夠左右國際政治情勢的怪獸。
Ignacio Ramonet痛心疾首地指出,原本為民喉舌、制衡權勢的第四權已經逐漸被大量的廣告、新聞訊息及大眾文化的象徵符號所混雜,堅守第四權的新聞業日漸成為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之戰的傳聲利器。於是Ignacio Ramonet提出「第五權」的概念。是一種以公民力量的輿論集結,它所對抗的是全球化企圖湮滅的不公及傳媒霸權。而人民利用網路發聲便是第五權的體現。
Ramonet舉出委內瑞拉在1998年總統大選後,落敗的政黨利用廣播電視對當選人進行無盡的抹黑亂象為例。過去的第四權是為了制衡行政、立法及司法三大治權。而第五權則是被賦予對第四權的制衡,執行者便是2006年的時代雜誌所選出的風雲人物:你。
政治與訊息的關係當然不僅於此,讓我們回到新聞與政治的最前線-戰地新聞,重新檢視。人類第一次利用照相機目擊的戰事是發生在西元1939的西班牙內戰。而越戰則是第一場由電視新聞逐日報導的戰役。戰地記者這個略帶神聖意義的職業產生後,世人便依賴戰地記者的報導。當人們直接接收了這些驚心動魄的影像,卻很少懷疑這些戰事報導的真實與公正。最勇敢的懷疑者便屬法國社會學家Jean Baudrillard了。1991年發表了<波灣戰爭不曾發生>的文章,大膽質疑這場戰爭根本是政治及媒體聯手操作的虛擬戰事,是一場只出現在電視影像的超現實魔術。
最近的伊朗動亂,一名示威女子中彈死亡的影片被放上了YouTube已引起巨大的迴響。我們不能不承認,網路的使用讓受難者能夠有機會自行對世人進行敘說表達。Baudrillard的質疑現在看來似乎不切實際,報導的權力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終於有那麼一點苗頭可望回到人民的手裡。這是自古以來政治學家的夢想,我們仍然可以質疑這個權力到底有什麼罰誡的力量,質疑是好的,在這個當代我們應當繼續勇敢地質疑下去,因為質疑的力量正是第四權、第五權之所以能夠相繼出現的原因。
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對於在媒體上大量出現的戰爭照片提出警告。Sontag發現氾濫的流血影像由第三者媒介大量傳佈在世人眼裡,造成的可能不是相繼而來的同情,而是讓人更加麻木、軟弱,甚至滿足了人們的邪淫趣味。Sontag的發現是建基於電視及報紙等傳統媒體,若是由受難者在網路直接訴說是否仍舊如此?可惜Sontag與Baudrillard在這幾年相繼辭世了,我們無緣知道這兩位大師對於第五權在網路的初階實現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