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時刻:喜茶加盟商紛紛站向退場邊緣

記者/Linus

茶飲連鎖遊戲的通關密碼是標準化、效率和規模。喜茶恰恰站在它們的反面。(圖片取自於:喜茶新聞稿)

喜茶是一個源自中國的熱門新式茶飲品牌,由聶雲宸於2012年創立,以其芝士奶蓋茶和水果茶聞名。該品牌透過社群媒體和酷炫的設計風格,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並將傳統茶飲轉化為具有潮流感的「新茶飲」。喜茶的產品使用真材實料,並透過「顏值力」、「空間力」等多方面策略,在全球快速擴張,包括中國大陸各城市、香港、新加坡、英國等海外市場。 眼前的11月,喜茶加盟商將面臨關鍵抉擇。2022年11月,喜茶開放加盟。三年後的今天,首批合約即將到期。是否續約,成了每個「老合夥人」必須做出的決定。另一邊,喜茶早已主動踩下煞車:今年2月,喜茶突然宣布暫緩加盟步調,此前其加盟店超過7成;同時,大量業績掛車尾的門店也被淘汰。

極海數據顯示,截止今年10月底,喜茶門市數為3,977 家。而去年底,其門市數量為4,477家——一年500家左右的關店率,高於業界其他品牌。「關店是踩在我們這些加盟商的屍體上完成的。」喜茶加盟商小陳憤然對記者說。雙方矛盾一度激化。據小陳(受訪者化名)透露,部分加盟商因不滿而閉店嚴苛管理,曾計畫在5月初集體前往深圳喜茶總部交涉。然而人員資訊提前掌握,當天,不僅火車站有人被攔截,公司總部樓下甚至有執法人員駐守。在加盟主看來,他們希望對話的訴求,卻被當成了潛在的威脅,雙方信任基礎被加速動搖。

加盟商小陳的視角中,這場閉店危機,其實早在喜茶最初開放加盟時就埋下隱憂。“當時沒做市場細分,就一味追求門店數量,沒有考慮後期門店能否健康運轉。”直到今年2月,喜茶終於以一封內部信公開表示暫停加盟,稱“新茶飲行業仍舊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短期內「數字遊戲」與「規模內部競爭」的死胡同,並不是行業的終點。”但有加盟商表達了更接地氣的說法:喜茶暫停加盟一、是因近兩年快速擴張導致承受不了管理壓力;二、是社交平台上與加盟有關的負面消息頻發,再繼續擴張只會讓局面更加失控,倒不如先放緩腳步,在內部做好精細化管理。就像2022年驟然降價和開放加盟一樣,喜茶的急煞車也同樣令人意外。在爭相追求萬店加盟的時代,這個決定顯得大膽,也顯得孤獨。它不僅是組織收縮,更是策略選擇:即放棄做大規模,轉向透過產品創新維持品牌美譽度,進而守住利潤。

2025年的喜茶,的確比以往更收縮、更克制。暫停加盟、放緩拓店、降低聯名頻率,即便席捲了整個產業的外送大戰中,喜茶也長時間保持著隔岸觀火的姿態。戰場之外,喜茶將更多精力傾注在了產品的創新上:1月的開心果、2月的芭樂與木姜子、春天的芝士糯糯、初夏的楊梅……幾乎每半個月就有一款新品推出。同時,新品的價格也悄悄上浮,從十八-十九元人民幣(約86元新臺幣)漲到了二十五元內(約113元新臺幣)──這比喜茶創立之初的價格略低,但明顯高於加盟時代。偏偏今年外送大戰打得如火如荼,「今天你打開手機,看到各種0元購、3元購、5元購的時候,你還會選擇喜茶嗎?」有加盟商質疑。直到8月,喜茶才在美團的折扣活動中姍姍來遲,並宣布入駐淘寶閃購,發放免單卡,謹慎入局。

2025年,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新茶飲品牌相繼完成上市,它們的通關密碼是標準化、效率和規模。而喜茶恰恰站在了它們的反面。「喜茶引爆了鮮果茶,做出了最驚豔的產品,但卻沒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是古茗、茶百道這些公司用更完善的供應鏈、更低的價格把類似產品賣到下沉市場,做出了更大的規模和利潤。」一位長期關注茶飲的消費投資人評價。從直營到加盟再到暫停加盟,兜了一圈的喜茶,回到了最初的問題:當「標準化」與「規模化」被視為產業唯一答案時,一家高度堅持產品理想、但運作成本整體較高的公司,究竟會走到何處?

曲折的加盟之路

「喜茶當年開放加盟,用我們圈內人的話講,那是皇帝的女兒終於要出嫁了。」加盟商小陳的這句調侃,隱含著具體茶飲業加盟人的真實心態寫照。儘管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略顯突然的決定。2022年11月3日,疫情尚未散去,喜茶出人意料地宣布:由堅持了10年的直營模式,轉向開放加盟。外界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訝。小白(受訪者化名)在新一線城市的一家喜茶直營門市工作了四年,他記得總部曾多次發過公告和內部信,明確表達不加盟的立場。他所熟悉的喜茶在對外合作上一向保持謹慎—— “店裡甚至連美團的行動電源都不能擺。”

這個曾經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寫進官網的品牌,為何改變了態度?一個在茶飲產業中廣泛流傳的版本是:開放加盟的決策,並非出自喜茶創始人聶雲宸本人意願,而是由資方的上市需求所推動。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當時加盟業務「事業合夥中心」的負責人,是戰略中心副總裁顧雨佳。這名並非餐飲業出身的高階主管,有著資深的金融從業經驗。公開資料顯示,他曾任職瑞士銀行、中金公司投行部及戰略研究部,加入喜茶後兼管加盟業務與港澳海外戰區。對於「開放加盟是出於資本壓力」的說法,喜茶官方否認。

當時喜茶解釋稱,開放加盟是出於服務更廣大消費者的長期考量。同時,趨於成熟的供應鏈、管理與培訓體系,也為此轉型提供了條件。喜茶強調,自己不只是想做一個小眾品牌。客觀來看,當時的喜茶的確觸到了成長的瓶頸。儘管2022年初下調產品價格一度帶來利好——在十週年報告中,喜茶披露自當年6月起,單店日均銷量和月度總銷量同比均有約20%的增長。但這種短期回升並未改變整體趨勢:2020年疫情後,小白親眼見證門市生意從昔日的單月百萬、週末日銷四五萬的高峰,一路下滑到三萬、幾千,甚至僅剩一千出頭的流水細帳。

久謙諮詢數據顯示,2022年喜茶全年銷售額僅約46.94億元,未能延續勢頭,低於2021年的53.52億元。但無論如何,加盟商等待這一天已經太久。小陳表示,開放加盟的消息釋出後,光投履歷的就有10萬人,「吸引了全國的最優秀的加盟商」。當時想要加盟喜茶絕非易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開放加盟之初,喜茶對加盟商的硬性能力要求包括:能夠提供100萬以上合法現金或資產證明;接受過高等教育,有成功的從商經驗或有5年以上企業管理經驗;熟悉當地市場,擁有優質商業資源。在獲得最終加盟資格前,加盟商們經歷了一套近乎「求職」的嚴苛流程:先透過多輪線上篩選,再前往深圳總部參加終面。

2023年2月,小陳終於擠進決賽圈。他仍記得當時忐忑的心情:大廳裡坐滿了等待叫號的加盟商,分組進入會議室,逐一接受問答。這和他過去的加盟經驗都不一樣。“像我們這種成熟的加盟商,以往都是聊天的形式,但那時候真的有種面試的感覺。”小陳回憶道,“就像考高考似的。”小陳透露,當時喜茶還挖了不少瑞幸的員工,在加盟商選拔時也更青睞有瑞幸背景的人。因此在加盟資訊對外公佈之前,內部其實已經與一批瑞幸加盟商簽了約。作為瑞幸的加盟商之一,小陳最終也如願登上了喜茶的船。只是來得稍晚,他沒能搶到地級市的黃金點位。招商人員拋來的選擇讓他猶豫:“市區沒有位置了,只剩下縣城,你要不要?”

小陳陷入糾結。理智告訴他,以喜茶的客單價,在縣城未必跑得動。但另一邊,是自己一路過關斬將、使出渾身解數才拿下的入場券,幾乎只差臨門一腳。「就像買房子一樣,漲價時大家都擠在售樓處,你就會頭腦發熱。」他無法錯過這個曾經拿到600億估值的明星品牌。和小陳一樣蜂擁而至的加盟商,迅速將喜茶從低谷中託了起來。開放加盟前一年,喜茶門市數首度呈現負成長,跌至約850家。開放加盟後僅一年,2023年門市總數就突破3,200家,其中事業合夥門市超過2,300家;規模年漲280%,一躍成為當時擴張最快的茶飲品牌。直營體係也隨之復甦-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喜茶直營門市連續12個月銷售年增,單月最高漲幅高達80%。

「那時候,好多人都以為,彎下腰就能撿到錢。」小白回憶道。市場的炙熱氣氛,甚至讓他自己也動了加盟的念頭。而在此之前,由於生意低迷,他已幾度考慮離職。喜茶開放加盟的決策,將他留了下來。他申請加入了事業合作中心的培訓部,負責幫助加盟商培訓員工、熟悉業務。事業合作中心成立初期,團隊僅有五、六十人,「連店督導都配不齊」。小白記得,直到2023年春節後,培訓部門才正式成立。起步維艱,他每個月只能休息四天。主管告訴他們,對於加盟,“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人知道前方究竟如何。短期內的規模飆升,也為這家堅持十年直營的品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戰。

一些早期加盟商回顧時認為,喜茶當時並未完全做好準備。 「剛開始加盟的時候,他們對於怎麼管理我們,其實也是在不斷嘗試。」一位加盟商透露。最忙亂時,喜茶建了15個微信群用於對接,同樣的政策反覆在不同群組同步。加盟商小陳對此也有同感。他指出,有些品牌在篩選加盟者時更重視門市營運經驗,但喜茶最初的方向並非如此。他記得面試時,與他同組的是一位來自廣東、在奶茶店一線崗位上幹過幾年的年輕人。在小陳看來,像這樣在門市有長期實操經驗的候選人,其實是值得培養的加盟人選。但對方很快就被淘汰出局。而最終留下來的,大多是手裡都有錢、有資源的候選人,要嘛背靠體制,要嘛握有商場關係。總之擁有能迅速開出多家門市的實力。

根據極海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喜茶宣布停止加盟當月,門市總數約4,400家左右。在加盟路上高歌猛進的喜茶,就像一條突然改道的河流,水量暴增,但河道卻來不及拓寬。而暗湧已在看不見的地方悄悄形成。2012年,喜茶誕生於江門的街角小店

「做好還是做大」之問

在直營店裡,許多喜茶員工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凌晨時分,睡夢中被釘釘提示音驚醒- 研發部又在通知最新的配方調整。小白還擔任店長時,曾在一次早會上抽查店員對配方的掌握情況,結果讓他哭笑不得:三位被抽查到的店員,分別說出了三種不同的配方。一個背的是新品上架時的版本,一個還停留在前一天白天的版本,另一個則記住了半夜剛更新過的版本。一位接近喜茶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是因為當一款新品被推向市場後,團隊會透過線下考察和線上社交管道觀察和收集消費者的意見。一旦回饋趨於一致,研發部就會立刻回應,做出調整。「即便內部做過再完備的測試,但它終究不是全量的。放到更大的市場中總會冒出新的回饋,你不能無視它。」上述人士解釋道。

每個茶飲品牌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而對喜茶而言,產品創新始終是其品牌基因中的核心。有別於市面上操作簡單的輕乳茶和果茶,喜茶的產品更獨特,工序更複雜。為了追求更極致的口感,喜茶堅持一切食材都要現製:奶蓋要現打,水果要現切、現榨,許多配料也都需要現場準備,並且嚴格按照配方執行到細枝末節。

以黑糖波波為例:要煮30分鐘、悶25分鐘、加黑糖粉再悶10分鐘,下鍋煮波波前還必須先過篩。小白解釋,這是因為粉圓表面常帶有細微雜質,如果直接煮,會破壞口感。產品的製作工序也各有講究。例如檸檬茶,必須按照先加冰塊,再放檸檬的順序,這樣才能在搗碎冰塊的同時把檸檬的果肉香味激發出來。除此之外,檸檬的克重必須用電子秤精確稱量,捶打次數也有嚴格規定,「說了多少克就必須是多少克」。小白後來離開喜茶,到其他茶飲品牌工作時才發現,這種規範並非業界普遍做法,許多品牌添加食材時往往是「哪個順手就先加哪個」。但堅持現制,往往代表產品口感難以維持穩定。這種對極致的追求落到門市端,轉化為沉重而持續的工作壓力。

為了確保出品質量,喜茶設立了嚴密的門市監管制度,一旦有步驟出錯,就會觸發線上監控系統的扣分機制。分數不達標,可能會被全區域甚至全公司通報批評,門市所有員工的績效也會被清除。「喜茶一定是這個行業裡,對於品質和食品安全投入最大的公司,這點毫無疑問。」上述接近喜茶的人士說。而在外部製度約束外,小白表示,喜茶內部還具備很強的戰友文化,“當時大家都是一條心,想把這個品牌做好。” 某種程度上,這促進了員工對公司的理解和認同:“你知道它的規定是有道理的,而不是為了整你。如果你熱愛這個品牌,這些東西你自然會想做好。”

因此,每當公司推出獨特的新產品時,小白雖然在忙碌中常會覺得煩躁,但看到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曬出照片並給予稱讚時,內心還是會油然而生一份成就感。截止2025年10月底,喜茶在國內推出的唯一聯名新品。然而,這份由認同與熱愛支撐的“戰友感”,並不能輕易複製到每個人,尤其是加盟商身上。對加盟主而言,加入喜茶的初衷更多是出於生意考量—— 希望透過品牌背書快速回收成本、賺取利潤。面對總部高標準、嚴格要求的管理體系,加盟者很難像內部員工一樣把規則當作信念去執行。他們往往更敏感於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平衡,一旦覺得製度增加了負擔,卻未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收益,就會產生抵觸情緒。

「(茶飲)工序越複雜,容易出錯的環節就越多。」加盟商小陳抱怨道。 2024年夏天,喜茶的羽衣纖體瓶爆火,各大茶飲品牌紛紛跟進,瑞幸也在其中。到了2025年6月,瑞幸在沉澱一年後首次引進全程冷鏈與集中化鎖鮮技術,在標準化流程的基礎上推出「羽衣輕體蔬果茶」。身為兩個品牌的加盟商,小陳感受到的差異十分直觀:同樣一款羽衣甘藍產品,瑞幸加盟商只需解凍冷凍汁液、簡單勾兌即可;而喜茶加盟商卻要現場攪拌、榨取羽衣甘藍、蘋果與檸檬三種水果,最後還要花時間清潔機器。工藝上的差別,直接轉化為人力和時間上的額外支出。喜茶內部當然清楚這道難題。極致口感與標準化管理,本就是茶飲產業難以兼得的矛盾。而面對二者的衝突,多數品牌選擇了後者。

例如:星巴克用統一萃取程序保證全球口感一致,瑞幸透過冷鍊和預製液簡化操作,降低人為差異。這些方法雖犧牲新鮮與個性,卻能換來穩定與市場規模。一位喜茶前研發人員回憶,內部不是沒有權衡過,但最終依舊放棄了工業化蔬菜汁的方案,「把控認為更重要的東西」。 但在喜茶看來,極致的產品與龐大的市場規模,從來不該是道選擇題,而更像一個「魚與熊掌,如何兼得」的難題。它不願在口感與品質上讓步,但另一方面,「它也想要規模。」加盟商小陳說。

不過事實上,喜茶也曾被迫妥協。另一位更資深的前研發人員透露,早年喜茶的飲品往往需要疊加兩種甚至更多水果,流程複雜,三四步甚至五六步才能完成;但在面對以霸王茶姬為代表的輕乳茶衝擊時,喜茶不得不簡化配方,將水果減至一兩種,工序壓縮到兩三步。自2022年起,從下調價格到開放加盟,再到主動簡化配方,這一系列調整動作並沒有為喜茶換來口碑上的回暖,反而讓喜茶的價值定位逐漸模糊。也正是在那兩年,社群平台上的聲音逐漸起了變化。曾經代表「高標準」的喜茶,被貼上了「品質下降」、「服務不佳」的評價。有人曬圖吐槽同款飲品在直營與加盟店口感差異明顯,網上甚至出現教程,教大家如何透過營業執照辨別門市屬性。用小白的話來說,那兩年的喜茶“除了開店速度快,其他什麼都不是。”

直到2024年7月羽衣纖體瓶的成功,消費者似乎又看到了那個執著於產品的喜茶。巧合的是,也正是在這個時間點,「事業合夥中心」負責人、策略副總裁顧雨佳悄悄從組織架構中消失。同樣在2024年年中,喜茶在內部會議上首次進行了「反內捲」的討論。 2024年9月,喜茶在面向加盟商們的內部信中寫下「不做單純的低價內捲」、「不追求短期的開店速度與數量」的立場,並表達了做差異化產品的決心。

2025年2月,喜茶正式宣布暫停加盟,試圖收攏枝蔓,重新打磨門市與產品的品質。但這個轉身背後,理想與現實的縫隙依舊存在:市場的裹挾、加盟商的怨言、消費者的善變,未來充滿無法預測的暗礁。翻開2025年這一頁,喜茶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新的陣痛。

一套成本較高的商業模式

一些老顧客驚喜地發現,熟悉的喜茶正悄悄回歸。一位每年在喜茶消費一到兩千元的顧客回憶起過去幾年:喜茶降價後,推出的新品大多令她失望,缺乏消費的慾望。但今年,她發現喜茶的新品在品質和創意上都出現了明顯的提升,而且選擇也更豐富,好幾款都讓她想要復購。另一位消費者也表示,即便外送大戰不乏更便宜的奶茶,但她今年點單喜茶的頻率仍明顯上升—— 僅半年,她在喜茶消費次數就已超過過去兩年的總和。但同時,喜茶的加盟商卻迎來了最艱難的一年。「每天都提心吊膽。」加盟商小陳說。年後,喜茶加強了對門市的監管和整頓力度。一些被認為無法達到合約標準的門市,被通知閉店轉讓。這讓許多加盟商如臨大敵。

值得一提的是,小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提到:先前相比直營店,喜茶對加盟店的管理一向相對寬鬆。一方面,負責管理加盟店的督導一職,業績與加盟商利益掛鉤,“如果加盟店經營不好,督導績效也會受影響”;另一方面,加盟商的目的在於賺錢,若監管過嚴,“你把他往死裡整,他可能反咬你一口。”然而到了2025年,喜茶顯然不再手軟。面對喜茶這位嚴厲的老師,加盟商就像一群遭到突擊檢查、擔心受罰的學生。但在小陳看來,並非是加盟主不想努力,而是標準太苛刻。例如剝好的葡萄只有4小時效期,一旦超時哪怕10分鐘使用,系統都會立刻彈窗預警,門店隨時可能被追責。但問題在於,喜茶的原料幾乎都有效期限要求,而且相互疊加,一天下來至少有幾十種效期需要員工反覆檢查,忙起來,「不可能保證百分百沒有疏漏」。

在門市經營中,小陳常常因為擔心出錯而情緒緊繃,有時甚至會對員工發火,「壓力太大了」。這種壓力也是層層傳導到員工身上。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強度的監管,讓員工難以承受,流動率居高不下。頻繁的離職又帶來了新的難題:一旦老員工離開,新招的員工往往缺乏熟練度,更容易在操作中出錯,再次引發處罰風險。如此循環,既招人難,又用人難,門店便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愈發艱難。更高的品質,意味著更複雜的管理規範,也伴隨著更高的人力和物料成本。

小陳和其他加盟商對過帳後發現:在喜茶,一家加盟店每月營業額至少要達到15 萬元,才能保證不虧本;而瑞幸大約是10 萬元,蜜雪更低,只需8 萬元。 「打個比方,同樣每天1 萬的營業額,瑞幸只需要5 個員工,喜茶可能要配到10 個。」小陳直言,人工成本的差距是巨大的。不只是人工,物料成本也同樣沉重。今年,喜茶上新了不少「糯糯」類產品。加盟商吐槽,這類產品不僅耗人手,還極易造成浪費:一個人要守在鍋前不停攪拌,15 分鐘才能出一鍋,效期卻只有2-3 小時,賣不完只能倒掉。而糯糯的原料本身成本就很高,「很多都是起司奶油之類的東西」。

「就算銷量上來了,我們也還要增加人手,所以銷量高也沒有積極性。」另一位加盟商說。在他看來,真正的矛盾不在銷量,而是成本控制和利潤分配。據了解,喜茶的物料報損率約佔營業額的10%。不少加盟主也反映,喜茶銷售給門市的鮮果物料,價格甚至高於超市零售價,而這部分物料又是總部向加盟門市獲利的主要來源。為了壓縮成本,有加盟主甚至私自在外採買水果。喜茶的物料為何會貴?這可能與其冷鏈運輸的成本有關。一位物流業人士告訴記者,茶飲業內,喜茶鮮果的三溫(冷凍、冷藏、常溫)配送是交給第三方來做的,跟一些自營冷鏈物流、且區域門市佈局更密集的同行相比,成本更高。

扣除外送平台抽成和手續費後,加盟主實際到手的毛利約為40%。小陳坦言,這個數字看似不低,但考慮到建店動輒百萬的投入,現實卻十分殘酷。對一些選址不好、客流量不高的門市而言,除去房租與人工後,利潤往往只在1 萬元上下徘徊,回本遙遙無期。直營門市背後有總部兜底,而加盟主則需自負盈虧。在生存尚難以保障的前提下,很難無所顧忌地追求產品極致。這種困境,也直接反映在門市的生死上。 2025年累計閉店的400多家門市中,既有加盟主撐不下去主動止損,也有因未達標而被公司強制關停。去年,喜茶還曾為月銷售額不超過13萬的門市,推出過返還1萬元左右的“低保政策”,幫助他們維持運轉。

但今年,這項政策被取消。喜茶方面回應稱,目的是激勵投入度和經營能力更強的合夥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而在小陳看來,這代表著喜茶的策略徹底轉向:從去年的“保規模”,到今年的讓弱店“自生自滅”。換句話說,總部希望透過「高壓政策」來勸退一批加盟商,換取單店效率和營業額的提升,重回高品質喜茶的定位。一些加盟商覺得委屈,感到喜茶似乎從未把他們當成“自己人”,只是一味提出高標準,卻忽視了實際的操作和經營壓力,很少考慮他們的現實處境。而無論加盟主如何回饋,總會歸結為「管理不到位」或「經營不善」。社交平台上一些縣城街邊喜茶清退的貼文,喜茶與加盟主的矛盾,並非單純的管理矛盾,而是以喜茶的定位、定價與成本,能否讓加盟賺錢的問題。

淡季近在眼前,喜茶抓緊在國慶期間發布了一項扶持加盟商的政策:10至12月,將按訂貨金額的6%對所有中國大陸的事業合夥門店返還物料金。返還物料金的政策讓加盟主心裡有所安撫。但新的轉折點也即將到來。喜茶接下來的一年尤其關鍵—— 第一批加盟商的三年合約,將在年底到期。屆時,雙方將面臨新的選擇機會。是繼續雙向奔赴,還是一拍兩散,仍未可知。依規定,選擇續約的加盟商需再次繳交5 萬元加盟費。一位加盟商坦言:「如果是這樣,我們很多人就不做了。」他算了算,自己9月淨利僅約8700元。小陳還表示,合約到期後除了新的加盟費,還需投入幾十萬元翻新門店,而他經營兩年半,回本進度不到一半:“之前的錢還沒回來,還要我繼續投入,這是不可能的。”

若部分加盟主因現況失去經營信心,喜茶未來一年內或面臨更大規模的閉店風險。「當初是自營做不動了,才開放加盟。如今把加盟商得罪了,又要回頭做自營,你覺得行得通嗎?」在小陳看來,喜茶此舉更像是在返回一條「曾經沒跑通的路」。但無論怨言如何,許多加盟主仍承認,「喜茶是個挺好的品牌」。只是,好品牌要贏得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與它一起做這杯茶的人。

應訪談對像要求,文中小陳、小白為化名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