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正從“監管與限制”轉向“融入教學流程”,以促進學生對學習成果的真正掌控。
- 負責任的AI使用不是取代基礎學習,而是透過提供回饋、激發創造力、強化批判性思考來加以支持和提升。
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慧:從“監管與限制”轉向“融入教學流程”(圖片取自於:世界經濟論壇)
人工智慧正在重塑學生的寫作、學習方式,以及他們畢業後的生活準備。對於高等教育管理者來說,挑戰顯而易見:我們如何將人工智慧整合進學生體驗中,從而培養技能、維護學術誠信,並為畢業生走入職場做好準備?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從「監管AI」轉向「與學生共同探索」。這種轉變強調信任、透明度和持續的技能發展,也更符合現代職場中人工智慧普及的現實。這項變化同樣凸顯了教師在引導學生負責任、深度使用人工智慧方面的關鍵作用。
其中的一個實踐是Grammarly for Education。它無縫嵌入學習管理系統與寫作平台,為學生在腦力激盪、研究、起草和修改等各個環節中都提供了成長支持。這樣一來,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已不再局限於“是否可以使用”,而是引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進一步探索人工智慧如何深化學習、提高批判性思維和激發創造力。
提陞技能、建立信任
人工智慧應強化,而非取代基礎學術流程。當負責任地使用時,人工智慧能夠在堅持以學生的原創性與創造力為核心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表達清晰度、語氣與結構,提供個人化、建設性的回饋。透過將學生的想法置於數位工作流程的核心,人工智慧培養了一種重視創新和誠信的文化,為學習者提供了成長為更自信、更獨立的寫作者的工具。建立信任同樣重要。單純的檢測機制容易營造懷疑氛圍,而透明性則能促進合作與責任感。正因如此,我們開發了Grammarly Authorship,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工具,旨在同時為學生與教師提供幫助。Grammarly Authorship的軟體對學生開放,引導他們的決策,幫助他們成為更有責任感、更有目的性的寫作者。 Grammarly Authorship並非為了“抓住學生的錯誤”,而是為了賦予他們自主創作的權利,並支持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成長。最終實現了理想的效果:學生能夠感到受到支持,而不是被監視;作者的內容品質更高、真實性更強;教師也能將更多精力放在高階技能教學上,而不是修正基礎錯誤。
實現負責任人工智慧的普及
推廣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使用,還必須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平等獲得,無論他們的經濟狀況、專業背景或是否有過人工智慧的使用經驗。當大學制定統一且深思熟慮的部署策略時,它們不僅能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也能讓人工智慧的使用符合學校的價值觀與發展目標。為了支持這項使命,Grammarly推出了專為學生設計的新一代人工智慧工具。這些產品旨在簡化寫作過程,同時不犧牲學術誠信。
其核心是docs——以AI為原生基礎的寫作介面,內含多種專用代理工具,用於腦力激盪、研究、即時校對、受眾反應洞察、抄襲檢查和人工智慧檢測。所有這些工具協同工作,保護學生的真實聲音不被抹去。借助這些工具,學生能以更高的自信、更清晰的結構和更真實的學術表達完成寫作,而不是尋求走捷徑。
為AI時代做準備:讓畢業生無縫接軌
如今,職場人士對待人工智慧就像處理電子郵件或文字處理一樣習以為常。要幫助學生適應這個現實,就必須讓他們掌握如何以合乎倫理、有效、具賦權意義的方式使用人工智慧。透過專注於技能發展、信任建立和可近性,高等教育可以確保人工智慧加強學術體驗,並為畢業生提供在人工智慧互聯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技能、誠信和信心。
人工智慧在行動
以下是與世界經濟論壇教育4.0倡議經理Tanya Milberg的5個問答對話節錄:
問題一:負責任地使用生成式AI,對學習者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負責任的使用並非限制創造力,而是強調道德、反思和自主。學習者應該坦誠地了解人工智慧在其學習中的作用,同時透過修訂和批判性參與真正「擁有」作品。他們還必須認識到人工智慧輸出中的偏見和局限性,並反思哪些人的聲音被代表或被排除在外。如果使用得當,生成性人工智慧可以增強腦力激盪、視覺化和實驗,幫助學生變得更有創造力、好奇心和自信——而不僅僅是更有效率。
問題二:人工智慧素養與傳統數位素養有何不同?為什麼這種差異在教育中很重要?
數位素養是指安全有效地使用工具。人工智慧素養則更進一步,要求學習者了解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方式、風險及其對決策的影響。這種區別至關重要,因為人工智慧素養能夠賦能學生,使學生從「被動使用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它幫助他們做好準備,質疑偏見,要求透明,並參與符合倫理的創新。正如世界經濟論壇的《塑造學習的未來》報告所強調的那樣,教育系統必須嵌入人工智慧素養(不同於數位素養),以便讓學習者為人工智慧驅動的世界做好準備。
問題三:我們如何建構人工智慧素養,同時保留諸如共感、溝通與判斷這些核心人類能力?
人工智慧素養應該以人為本。將其融入醫療保健或氣候等真實世界的語境,鼓勵學生權衡利弊,考慮多元視角,並進行倫理推理。人工智慧也可以用於角色扮演或基於情境的學習,以培養同理心和反思能力,但必須與純人類的討論和協作保持平衡。如果運用得當,人工智慧素養能夠強化而非削弱判斷力、同理心和溝通能力等技能。
問題四:在人工智慧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標?
教育不應培養學生與AI競爭,而應幫助他們與人工智慧共同茁壯成長。這意味著我們要從“知識灌輸”轉向“分析與反思”,並優先發展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同理心、創造力與協作力。人工智慧應實現個人化學習,但不能簡化為「更高效率」——它應該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意識、自我認同感和人生目標。歸根究底,教育應使學習者有能力、有意識地塑造AI,並具備倫理認知與批判性思考。
問題五:私人公司在支持大規模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素養方面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企業在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但它們的努力必須是合作式、透明且以公平為導向。它們可以投資於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和可離線使用的工具,從而擴大教育的可及性而不是加劇不平等。企業應支持開放包容的舉措,而不是封閉的專有平台,並幫助學習者了解人工智慧的倫理和社會影響。透過自身樹立負責任的人工智慧實踐榜樣,企業可以建立信任,並為教育提供範例。擴大人工智慧素養是一項共同的責任——企業需要與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區合作,才能培養出一代以批判性、道德性和自信的方式參與人工智慧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