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費市場可以說是迎來一波寒冬,儘管目前天氣還是有夠熱,但整體買氣可以說有夠冷,特別是許多品牌專櫃更是宣布今年即將退出台灣市場結束營運,消費警鐘一個又一個響起,到底怎麼了?
台灣股市不斷在創新高,指標性股票台積電也不斷刷新紀錄,甚至全球金價也瘋狂飆漲,台灣人均GDP更是保持成長,甚至超越韓國等等,種種現象都顯示經濟繁榮,但到底為什麼周年慶這麼冷?消費市場緊縮?大家都在等1111?
目前台灣開跑的周年慶包括台北101、微風廣場、新光三越南西、台中新光、台中大遠百等,本週還有信義區的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的加入,但業界普遍抱持不樂觀的態度,到底是爲什麼?
其實這幾年下來,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改變的消費模式,行銷資源的分散,消費者不再聚焦單一的母親節、週年慶檔期,時時刻刻都會有的官網歡慶、生日慶、品牌日、品牌週、線上特賣、線上即期品特賣等,一個一個都是官方釋出的,已經徹底打破百貨實體通路的價格將固性,品牌營運上原以為實體通路還能有服務來鞏固,但一年又一年的下來,消費者學習、明白、也懂了後,已經知道隨時都有特惠活動,到底為什麼又要執著上半年唯一一次?的母親節,下半年唯一一次的周年慶?
因為已經都可以預期雙11也就是1111將會有更優惠的活動,就算不是更優惠,但優惠也不會輸母親節、週年慶了,那又何必急著現在買?然而,消費者1111會在各大電商平台亂買的日子,2025年還會存在嗎?多數業者其實依舊是不樂觀的狀態,人人都在說2025年將會是雙11最難做的一年,因為消費者需求,到底有沒有消費者需求這件事,大家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應該說,像是衛生紙、礦泉水、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民生用品確實也是消費者必須不斷不斷再購買的產品,但今天母親節特惠的定律可以打破,週年慶的定律可以打破,618的定律甚至是也慢慢退燒,1111難道就還會有效嗎?說真的,很難說,因為台灣這幾年的消費市場,在電商平台、官網等破價的方式各種營銷下,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已經不若以往,敏感的只有定價跟特惠價的距離,率先衝擊的就是標榜服務的實體通路,再者就是永遠都在行銷特惠的電商平台,今天你再說1111最便宜,差沒幾塊,我平常也有特惠有活動再買應該也不會虧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