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零售市場中,全聯福利中心正進行一場安靜卻深刻的轉型。從以往的「日常採買據點」,到如今積極布局「大健康」產業,全聯正試圖將「買東西」變成「買健康」。根據報導,全聯近年擴充保健品項目,從 700 多項增加至 1,000 項以上,成長超過 30%。這反映出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也讓零售通路不再只是販售生活必需品,而是承載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新角色。全聯以此為契機,導入「知識型導購」制度,提供產品機能與營養成分解說,幫助消費者作出更精準的健康選擇。

全聯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合作是這場轉型的關鍵。雙方在 2025 年推出「健康處方箋」計畫,首站於內湖店試辦,將醫師與營養師的專業建議融入賣場活動中,結合「運動、飲食、社交」三大面向,鼓勵長者透過逛超市來促進健康。民眾可在賣場內依指示步行 2,000 步、掃描營養知識卡、學習健康食材選購,完成任務還可兌換小禮或參加講座。這樣的設計讓採買行為變成健康行動,將「醫療專業」落實到「日常場景」。對全聯而言,這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種「零售醫療融合」的新實驗。它讓賣場成為社區健康服務的延伸,提升品牌的社會價值與長者黏著度。
保健品與健康消費市場正快速膨脹,根據統計,台灣一年保健品市場規模已突破 1,500 億元。疫情後,民眾對免疫力、營養補給、助眠、益生菌等產品需求明顯上升,全聯順勢擴大保健品區與導購資訊,打造更友善的購物體驗。這不只是品項增加,而是通路角色的重塑:從「提供商品」到「提供解決方案」。這樣的策略,使全聯在激烈的零售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勢,透過醫療合作、知識導購與社區活動串聯,成功地將購物行為升級為一場健康教育體驗,提升客單價與顧客忠誠度。
全聯要在「健康零售」領域站穩腳步,仍需面對幾項挑戰。首先,保健市場競爭激烈,同質化風險高,如何強化品牌差異、提供可信任的健康內容,將是持續關鍵。其次,跨界醫療合作需長期投入,涉及專業授權與法規界線,若無法標準化推行,恐難形成全國性影響力。再者,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也將成為轉型過程的核心議題。倘若全聯能持續深化醫療合作、數據應用與會員經營,未來有機會從社區超市進化為全台最大的健康生活平台。這場以「柴米油鹽」為起點的變革,或將重塑台灣零售產業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