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盪中堅守本質:領導者的12個不變洞見

記者/Howie Su

資料來源:IMD

五年前,在全球被疫情顛覆秩序的背景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開啟了一項實驗:由董事長 Rich Lesser 與執行長 Christoph Schweizer 每週撰寫簡報,與世界各地的領導者對話,分享他們對變革、創新、心理健康與技術進展的第一手觀察,五年後,這些累積的 230 多封簡報彙整成《Leadership Insights That Endure》報告,選出最具長期價值的十二則領導洞見,這些觀察證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領導者最大的挑戰並非掌握新潮工具,而是回到對人性、文化與現實的深刻理解。

首先,組織變革為何總是困難重重?即使許多CEO本人具備高度適應力與變革經驗,卻常常無法成功推動組織層級的轉型,BCG指出,關鍵在於人類對改變的本能抵抗:人們對失去的恐懼往往大於對獲得的期待,心理學稱之為「損失厭惡」,此外,離決策中心越遠的人對變革的接受度就越低,也就是所謂的「變革距離」。對基層員工而言,變革不只是策略或財務上的調整,更是對熟悉工作的打擾與不確定感。成功的領導者會刻意設身處地,從一線員工的視角去審視改革的正當性與可行性,他們善於傾聽、邀請參與、培養基層領導者,並以誠懇的讚賞鼓勵每一次的嘗試與投入。

然而,即便努力建立溝通橋梁,許多領導人仍無法突破「CEO泡泡」。BCG指出,隨著權力提升,CEO 周圍的意見逐漸失去真實性,取而代之的是過濾後的好消息與表面的共識,這種資訊偏差會使領導者在關鍵時刻誤判情勢。對抗這種現象的關鍵不在於消除泡泡,而是主動讓泡泡變得更透明,真正具備遠見的領導者會刻意尋找不一樣的聲音,公開肯定反對意見,即便這些聲音讓人不舒服,他們也會建立平行的資訊管道,直接面對前線員工與真實的使用者,並與其他領導者組成私密的反思社群,讓自己不被職位與氣氛所綁架。

卓越領到再當前變局中更加珍貴(資料來源:XU

文化同樣是一個組織的核心問題,特別是當犬儒主義悄悄蔓延,整體氛圍從懷疑轉向諷刺,組織將難以再度凝聚共識。BCG提醒,犬儒主義往往源於過去不誠實的溝通、失敗的變革或領導者的失信。要重建信任,除了理解成因,有時也需調整領導陣容,讓新的可信人物帶領團隊重拾信念。更重要的是,在重建過程中應鼓勵健康懷疑:不是質疑動機,而是挑戰規劃、驗證邏輯、反思現實。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會鼓勵挑戰與辯論,把提早發現問題視為成功,而不是失敗的徵兆。

BCG也提醒我們,領導者的語言不只在公開場合產生影響,當會議室的門關上、當只有內部同仁在場,領導者所說的每一句話才真正揭露了組織的價值觀,隨著社群媒體與評價平台的透明化,內外不一的領導風格將越來越難以維持,那些私下堅持誠實、願意針對爭議議題表達立場、挑戰組織盲點的領導者,才是能帶領團隊在不確定中前行的關鍵人物,他們會定期自我反思是否創造了足夠安全的對話空間、是否真的讓價值觀貫穿至與政策制定、客戶互動乃至產業協會的決策中。

在科技快速演進的今天,領導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要如何導入AI?BCG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企業已將AI列為前三大戰略重點,但真正對AI成效感到滿意的比例卻不到四分之一。原因並不在技術,而在人心,那些AI應用成效顯著的公司有一個共通點:他們聚焦少數高價值應用場景,而非四面出擊,他們投入大筆預算在人、流程與組織文化的調整上,而非只關注演算法與模型表現。他們理解,要讓AI發揮效果,最難的不是資料處理,而是改變人們的工作習慣與心理認知。

Schweizer指出,他本人作為CEO所投入最多時間的領域就是AI。他不只是部署企業級的生成式AI工具,還推動BCG內部每一位員工都能在安全環境下使用、學習與創新。BCG甚至組成千人AI教練團隊,打造持續學習與傳承的內部生態系,這種由上而下的支持與由下而上的推動結合,讓AI真正落地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最後,Rich Lesser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提醒:我們常常把企業中最賺錢、最穩定的部門視為護城河,卻忽略了這些「護城河」也可能是創新的絆腳石。他以Google搜尋業務與Silicon Valley Bank的案例為例,指出即便是明星業務也可能在短時間內陷入危機。領導者應主動質疑核心業務的價值創造曲線,反覆思考:如果由外部人接手,會如何經營?有無技術顛覆、資源錯配、組織惰性等潛藏風險?這些問題的答案不一定讓人舒服,但正是企業能否持續創新的關鍵所在。

總結來說,《Leadership Insights That Endure》並非一本操作手冊,而是一本回到領導原點的思想指南。在這個AI、地緣政治、世代轉換交織的時代,真正偉大的領導力,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有勇氣面對人性,打造能自我修復、自我前行的組織文化,這樣的洞見,也許不新,但正因其歷久彌新,才更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