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一場餐飲業的併購戰悄然打響,迅速蔓延成為業界風暴。從迷客夏收購米其林推薦的雙月食品社,到六角國際一口氣併下翰林茶館與蔬食品牌養心餐飲,整個台灣餐飲版圖正在重整。不再只是單店經營的故事,而是資本操作下的品牌拼圖戰。這些收購案不僅動輒破億元,更呈現「跨品類」、「複合經營」的明顯趨勢。迷客夏的健康湯品布局、六角將內用茶館與國際茶飲融合,顯示出餐飲巨頭們開始以「品牌鏈結」為核心思維,打造多元場景與營收來源。這不只是併購,而是佔據消費者「三餐+手搖+生活風格」全場域的戰略進擊。
不是搶通路,而是搶時間與未來競爭力。許多觀察家將這波併購浪潮視為「後疫情時代」的新經營解方。與其自己慢慢拓店、試錯,不如透過收購快速取得品牌資源與營運經驗。迷客夏買雙月,不是為了開更多門市,而是買下品牌價值與產品成熟度;六角收翰林,也不是單純併茶館,而是取得其台式文化底蘊與熟齡客群。餐飲產業從「產品為王」轉向「品牌組合拳」,資本效率正在改寫產業規則,「收購的速度」決定了進化的速度。
然而,在光鮮的併購舞台後頭,卻是另一群餐飲創業者的焦慮現實。疫情之後,缺工、成本壓力、原物料波動與政府監管日益嚴苛,小品牌發展寸步難行。即使好口碑、高回頭率,卻無力展店、難以數位轉型,最終成為「被買」或「等待被收」的命運。而中小品牌缺乏財務規劃、內帳混亂、接班人斷層,更讓他們在面對集團併購時處於弱勢談判位置。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獨立品牌堅持「主廚精神」、保有品牌靈魂,但如今市場結構轉變,能否與大集團合作、甚至願意被併購,已成為決定品牌能否延續的關鍵命題。這也正解釋了:不是大家都想賣,而是自己走不動了。
未來的餐飲戰場,不再只是餐點好不好吃,而是誰擁有最多品牌籌碼、最多消費情境、最強跨境能力。像六角早已規劃將翰林文化包裝輸出至海外市場,走「台式茶館+牛肉麵+珍奶」的全球化路線;而迷客夏背後有快樂蜂這座國際大山。台灣餐飲業正快速擺脫過去「一店打天下」的浪漫創業故事,邁向一種更現實的工業模式,如流程標準化、產品模組化、品牌資產化。在這波併購潮下,不只是產業格局改變了,連「餐飲創業」的定義也將徹底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