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衝進化各行各業都怕被取代 學會善用而不該和它搶工作

記者/張萱

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進化,對全球勞動市場帶來劇烈衝擊。從基層服務到專業知識型工作,許多職位正面臨被取代的風險。未來,哪些行業將首當其衝?個人又該如何因應?。

新聞業親歷:AI產製內容精緻度超越人類

筆者長年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來親身感受到AI帶來的轉變。公司大量開設AI教育訓練課程,並鼓勵員工使用生成式AI進行文章撰寫、圖片設計與影音剪輯。實際運用後發現,AI產出的內容在速度與品質上,往往不亞於人工製作。一位資深編輯坦言:「過去寫一篇報導需花兩小時,現在AI三分鐘就能完成初稿。」員工間流傳的自嘲「下一個失業的就是我」,反映了行業內普遍的焦慮情緒。

服務業轉型:自助結帳與送餐機器人上線

不僅資訊產業,服務業也正在加速自動化轉型。筆者近日走訪多家餐廳,發現自助點餐機、自助結帳系統已成常態,部分大型餐館更引進送餐機器人,從點餐到上菜幾乎無需人員介入。店家表示,引進機器後,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營運效率。這股趨勢顯示,即便是以勞力密集為主的產業,也難以抵擋自動化帶來的改變。

哪些行業最可能被取代?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與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未來重複性高、標準化明確、創造性要求較低的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其中,客服中心與行政助理等流程固定的職務,首當其衝。資料分析師也面臨挑戰,因初步數據整理與報告撰寫已能由自動化工具完成。此外,媒體與內容產業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新聞撰寫、影片剪輯、平面設計等任務大量導入生成式AI技術,人工需求隨之下降。

金融服務領域亦在轉型,包括保險理賠、貸款審核、理財建議等初步程序,正在由演算法接管。零售與餐飲行業則大量引進自助結帳機與服務型機器人,傳統的收銀員與外場人員逐步減少。整體而言,各行業中凡屬流程可預測、重複度高的職位,都難以逃脫自動化的影響。

如何自我充實,避免被淘汰?

在AI迅速滲透各行各業的時代,個人應積極調整職涯方向。根據麥肯錫及《哈佛商業評論》分析,未來最難被取代的是擁有創意思考、跨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因此,提升解決問題與策略規劃的能力成為關鍵。此外,人際溝通與情感理解亦不可忽視,因為即便AI能模擬標準對話,真正建立信任與同理心的互動仍需人類來完成。

專家也建議,不應將AI視為對手,而要學習如何運用AI提升生產力。能夠有效結合AI工具完成日常任務的員工,將成為企業爭搶的人才資源。同時,持續進修新技能,例如資料科學、產品設計、心理學與行銷科技領域,也是確保自身在未來就業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的必要策略。

科技的進步帶來挑戰,也蘊藏機會。在這場無可避免的產業重塑中,選擇積極適應、持續學習者,將更有機會在AI時代中脫穎而出。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