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FCA
近年來全球興起一股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美中科技脫鉤、關稅戰與出口管制頻繁上演,各國政府以國家安全和經濟主權為由,對關鍵技術產品設下嚴格的貿易壁壘,這些地緣政治趨勢令仰賴跨境供應鏈的科技產業首當其衝,全球貿易環境愈發複雜,監管趨嚴,使合規審查已成為企業營運不可或缺的一環,跨國科技企業若未能落實貿易合規,不僅威脅自身發展,更可能造成全球客戶流失、供應鏈中斷,甚至進一步損害國際聲譽。
科技產品因其軍民兩用特性及跨境流通的敏感性,最容易受到合規規範變化的衝擊:半導體晶片及其製造設備是各國管制的焦點之一。2024年底,美國進一步擴大對華先進晶片出口限制,不僅加嚴尖端晶片與半導體設備的管制,還將136家中國科技企業新增至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人工智慧(AI)技術與關鍵軟體同樣在嚴密監管之列,以防敏感技術外流,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產品的合規風險並非僅限於單一國家法規,而是多種規則交錯。企業必須同時了解各國出口管制、制裁名單、海關規定等跨國法規,確保業務活動符合不同市場標準,任何一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違規,進而招致巨額罰款、商譽受損,甚至失去市場資格或面臨刑責 。
此外,歐美出口規範日益分歧,使跨國企業在合規決策上更添複雜。舉例而言,一項獲得歐盟許可的產品出口交易,若涉及美國技術或美資供應鏈成分,仍可能觸犯美國制裁法規。這種所謂「域外管轄權」的擴張,讓企業在全球任何一筆交易中,都必須進行交叉法規比對與風險判斷,對台灣、中國、韓國等科技出口大國來說,更需謹慎因應,以防因未能全面掌握貿易規範變動而受制於人。
面對瞬息萬變的貿易規範,科技企業唯有主動強化貿易合規管理,才能化解風險。首先,必須建立由上而下、跨部門合作的合規治理架構,讓法務、營運、研發、供應鏈等部門共同參與,將合規要求融入日常決策流程,企業應採取數位化思維和全球視野,導入科技輔助合規管理,例如,利用資訊系統即時監測法規變動並自動篩查交易,對敏感產品與技術設定管控閾值,並對交易對象進行制裁名單比對與海關申報審核,以提升合規管控效率。
企業合規範圍眾多(資料來源:ICC Academy)
除此之外,企業也應設置專責的貿易合規主管職位,負責統籌風險研判與制度建置,這位高階管理人員需定期向董事會報告合規情勢與潛在風險,確保高層決策與法規趨勢同步,企業內部則應建構涵蓋「產品開發—供應商甄選—出口申報—售後服務」的完整合規流程,並利用內部稽核與模擬演練,檢測體系是否具備應變力與靈活調整空間。
另外,企業也需要定期對供應鏈進行盡職調查,確保合作夥伴也遵循國際貿易規範,避免因上下游違規而受牽連,前瞻性的企業還會密切關注地緣政治走向,研擬因應策略,例如主動識別未來可能受限的技術領域並預做合規評估,或在產品設計階段即考量各國法規要求,降低日後調整改造成本。
在保護主義升溫的時代,貿易合規不再只是企業的成本中心,更是競爭力的源泉。完善的合規體系能提高企業抵禦外部衝擊的韌性,確保在動盪環境中持續運營並維繫國際商譽,合規管理所建立的信譽與可靠性,有助於科技企業贏得客戶與合作夥伴的信任,拓展全球市場。科技產業應當主動將合規文化形塑為競爭優勢的一部分,唯有將合規視為競爭力而非單純成本,積極投入資源打造前瞻且穩健的貿易合規體系,企業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逐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