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zonealarm blog
隨著各行業和社會數位化進程的加速,網路危害的普遍性和複雜性持續上升,數位疆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社群媒體平台,也擴展到電子商務網站、遊戲環境、訊息服務和更廣泛的元宇宙,這種擴展帶來了新的漏洞,因此必須開發強大、適應性強且主動的數位安全乾預措施,從虛假資訊的傳播和兒童性虐待材料(CSAM)的傳播,到網路騷擾、仇恨言論、侵犯隱私和金融欺詐,數位威脅對個人、企業和整個社會構成重大風險。
以中小企業為例,中小企業在實施數位安全介入方面面臨重大挑戰,主要源自於資源限制、技術複雜性和專業知識有限。資金限制往往會阻礙全面的數位安全基礎設施投資,而缺乏專職人員意味著現有員工必須管理多項職責,從而造成潛在的風險管理差距。快速演變的威脅情勢加上複雜的監管合規要求,對中小企業制定強大的數位安全策略造成不小挑戰,因此,制定數位安全措施有其必要。
產業和社會的快速數位化導致網路危害增加,其範圍已從社群媒體延伸至電子商務、遊戲、訊息和元宇宙,企業必須採取強大、適應性強且積極主動的數位安全乾預措施,以應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挑戰。數位安全防範措施的範圍、成本和有效性各不相同,它們涵蓋了技術、行為、教育和政策相關措施的組合,然而,實施這些幹預措施並非沒有挑戰:平衡安全性和透明度、應對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確保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 (SMEs) 的可及性,一般而言,數位安全的防範步驟包括四個關鍵階段:
- 識別:了解和評估風險
幹預過程的第一步是系統地識別數位生態系統中的風險和威脅。這個過程包括進行數位風險評估,以評估平台漏洞,確保在潛在弱點被利用之前予以解決
- 設計:制定客製化干預措施
一旦發現風險,組織必須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應對特定的挑戰,同時保持平衡有效的方法。此階段的一個核心原則是確保解決方案遵循安全設計原則,從一開始就將使用者保護嵌入到數位產品和服務中,而不是事後才考慮安全。
- 實施:部署和監測幹預措施
部署數位安全介入措施需要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協調努力,確保措施有效且適應性強。使用者教育和培訓對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工具的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使用者了解報告機制、內容審核政策和平台安全功能,有助於營造更具彈性的數位環境。
- 回饋、測量與透明度:評估影響
組織必須優先衡量和改善他們的干預措施,以確保長期成功。收集定量和定性回饋可以為改善介入設計提供關鍵見解,使組織能夠根據現實世界的經驗調整其策略。透明度和問責制至關重要;這些目標可以透過公開報告來實現,公開報告表明組織對持續改善和介入有效性的承諾。
建立有效數位安全措施相當重要(資料來源:Education Data Hub)
整體而言,數位危害的複雜性需要超越組織界限的整體策略,迫使產業、監管機構、非政府組織(NGO)和學術機構共同努力,這些協作努力對於開發能夠有效應對不斷發展的技術格局的全面、適應性強的數位安全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透過匯集資源和專業知識,跨產業與跨部門合作夥伴關係使得數位安全介入方法更加複雜和細緻入微。對於技術和資金有限的中小型企業 (SMEs) 來說,這種合作尤其具有變革意義,使它們能夠使用先進的安全工具、共享知識並實施單獨無法實現的最佳實踐。由此產生的協作模型不僅增強了單一組織的能力,而且還有助於創建全球相關但又能適應本地的數位安全解決方案,以應對不同技術和文化背景的獨特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