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遊強烈建議帶實體信用卡 感應支付並非暢行無阻

記者/張萱

上月筆者到日本北海道旅遊,不分國內外一向習慣使用電子支付,之前有多次旅日經驗,總會備妥實體信用卡、手機電支(Apple Pay)以及交通卡(Suica、ICOCA)。不幸的是最常使用、且有刷卡回饋的信用卡(下稱D卡)在出發前一天才發現不翼而飛,只好帶上另一張沒回饋還會被扣海外手續費的信用卡(C卡)出門了。

本以為用綁D卡的Apple Pay能夠打遍天下,但可能這次到訪的城市比較偏,很多地方都不能刷Apple Pay。即使我學會用日式發音跟店家表明要刷「阿噗嚕配」,許多店員仍會帶著疑惑和困擾的表情拒絕,表明一定要用實體卡插入才能感應;以往旅行都會帶著D卡,但這次實體卡不在身邊,雖然有C卡當備用,但白白被扣手續費總會心有不甘。

幸好同行的朋友教我用iPhone的錢包綁虛擬Suica,直接刷卡加值也很迅速(但只能加特定金額),倒是解決了不少無法刷Apple Pay的窘境。而且意外的是這個虛擬Suica超神,手機掏出來無須解鎖就能直接感應,宛如黑科技讓我大開眼界。這時回想起台灣的大眾運輸悠遊卡結合Apple Pay仍遙遙無期,就感到一陣哀傷。

在台灣只要是能刷信用卡的地方,從沒遇過只能插卡不能感應的問題,為什麼只有日本會這樣?這是源自於日本多元複雜的支付系統。早在2000年索尼開發了非接觸式IC卡技術「FeliCa」,廣泛應用於日本和香港的電支系統,包括Suica、ICOCA和八達通等,另外還有WAON、Nanaco、iD等等。

現在國際上主流使用的感應支付系統為「EMV」,這是基於NFC Type A/B設計的全球標準,用於信用卡和簽帳卡的感應式支付,包括Visa的payWave和Mastercard的PayPass都是採用EMV的支付方式。在大多數國家只要看到信用卡機台,任何感應支付都能適用,包括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實體塑膠卡直接感應等。

然而在日本Apple Pay僅被視為一個錢包App,使用者可將FeliCa或EMV的卡片加入其中,所以Apple Pay本身並非支付系統,僅是一個載具,如果不支援EMV的感應方式就無法刷卡;甚至有些店家的收銀台上明明貼著接受Apple Pay的標誌,卻只支援特定的銀行或交易系統,VISA、JCB這些常見的通路反而不適用。

先前沒意識到日本電支系統這麼繁雜,這次沒帶上D卡真是大失策,對於虛擬Suica的使用也不太熟練(有次下公車要刷餘額不足弄得手忙腳亂),太過依賴電支現金沒帶足差點不夠用,看來下次還得做好更充足的準備,也要乖乖去申請信用卡掛失補卡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