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IPKeys
多樣化與即時性為當前風險特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2025年1月《世界經濟展望更新》指出,今年整體狀況不容大意:首先,全球經濟成長率預計在 2025 年和 2026 年維持在3.3%,低於 2000-2019 年的歷史平均 3.7%。此外,美國經濟表現強勁(2025年預計成長 2.7%),但其他主要經濟體成長疲軟,使得全球經濟復甦呈現分化,第三,全球通膨持續下降,預計 2025年為 4.2%,2026年降至 3.5%,但發達經濟體的通膨下降速度較快,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則較慢。
同時,地緣風險依舊持續,且在目前局勢下可能更為劇烈,美中在經濟、科技、軍事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圍繞台灣、南海以及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雙方存在潛在衝突風險,同時,高科技、網路安全及供應鏈等問題成為爭奪焦點,可能引發新的貿易和投資限制,進而衍生出來的「無硝煙戰場」則在網路上發生,國家間利用網路工具進行間諜活動、資料竊取和虛假資訊散播,可能破壞關鍵基礎設施和公共信任,國家也結合常規與非傳統手段(如經濟制裁、輿論操控)的混合戰術,使得傳統軍事對抗之外的新型安全威脅更加難以預測和防範。
在社會面向,部分國家因內部政治極化、社會不平等及經濟問題而出現政治動盪,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在高度極化的環境下,民主制度可能面臨運作效率下降、決策過程不透明,甚至出現民粹主義抬頭,威脅民主價值和制度穩定,這類內部風險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演變成跨國影響,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另外,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安全問題,可能加劇國家間及區域內的資源爭奪,潛在地引發衝突,而環境惡化可能加劇大規模人口遷移,從而加劇接收國與遷出國之間的社會和政治壓力。
企業應有內部單位因應變局
這些變化幾乎是同時發生、多面向進行,企業在因應這類狀況時,應成立專案小組針對事件風險分級處理,並思考如何因應。企業風險管理小組應該是跨部門的專業團隊,定期監測風險、主動應對,並利用科技與數據驅動決策。特別是針對出口管制、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風險,台灣工具機產業更需要與政府機構、商業夥伴合作,以確保業務持續發展。企業應建立危機應對小組,並確保小組的設立能夠有效識別、評估、應對及監測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如:地緣政治風險(如出口管制、貿易制裁)、財務風險(如匯率波動、資金流短缺)、營運風險(如供應鏈中斷、原物料價格波動)、法規與合規風險(如資料隱私、ESG要求)等。
企業應建立危機應變小組因應內外部風險(資料來源:AnalystPrep)
舉例而言,業者應隨時關注國際貿易政策與關稅變化,如美中關係、歐洲貿易規則,並與當地貿易組織或政府機構合作,獲取最新政策與市場情報。同時也應建立風險矩陣,使用機率——影響的高低排列風險順序,進行風險管理。此外也需將風險與財務的關聯性釐清,並提出對應措施,例如在供應鏈發生變化時,合約中應加註能夠延長應收帳款期限,縮短應付帳款期限,確保流動資金穩定,同時內部建立緊急資金儲備(建議企業持有至少 3-6 個月營運資金),並採用數位財務工具,如 QuickBooks、Xero、SAP,即時監控財務狀況,另外,業者也需要建立風險雷達,關注政策變化、競爭對手動態、經濟指標等。在KPI部分,則可透過風險事件減少率:如供應鏈中斷次數降低、合規性指標:是否符合最新出口管制與貿易法規、財務影響評估:風險事件造成的財務損失是否降低、內部風險意識提升:員工風險管理培訓參與度等來評估小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