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爭霸:中國透過長期太空計畫展現科技競爭力

記者/Abby Lin

資料來源:香港01

中國發佈長期太空發展計畫

中國近期發布一項為期25年的太空探索計劃,計劃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太局、中國航太工程局聯合發布,並詳細列舉5大科學主題與17個科學突破的優先領域,內容涵蓋尋找外星生命,探索火星、金星和木星,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在 2025 年之前建立國際月球研究站。其目標只有一個:到2050年使中國成為太空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並在幾十年內成為美國在太空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可視為大國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策略的一環,整理如下表。

 

表、中國2050太空計畫

第一階段:2024-2027
載人登月任務、建立天宮太空站、啟動其他行星探索任務
第二階段:2028-2035
天宮太空站擴建、在月球上建立國際研究站、發射金星任務收集大氣樣本
第三階段:2036-2050
發射 30 多項太空科學任務、在太空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

實施太空計畫的兩大意涵

該計畫或許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分成民族性與戰略產業發展。在民族性部分,太空發展不僅表明北京可以在高科技產業與美國競爭,也是強化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式,能從國家威望和榮譽的角度展現中國的期望與野心,表明它是國際舞台上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參與者,這或許也與冷戰時期美蘇在太空爭霸有關,太空領域的爭霸是大國競爭的關鍵領域。

戰略產業的部分則可以從實際作為觀測,首先,在衛星發射部分,中國近年來成功開展許多太空任務,包括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的發射,嫦娥四號達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探勘行動,嫦娥五號則是從月球背面取回樣本的任務,而中國接下來的重點是透過進行更多的衛星發射來增強探勘能力,截至2024年10月15日,中國已完成48次軌道發射,國有企業未來的角色也將更吃重,中國衛星網路集團就是一個例子,公司計劃在 2024 年至 2029 年間在全球發射多達 26,000 顆網路星座的衛星組件,協助拓展中國在太空的影響力。

中國積極建立太空站(資料來源:China Current

而中國也計畫在月球建立基地,3D列印也要在月球「挖土」,再以激光、微波加熱以融合月壤裏的晶粒,又或加入添加劑,讓月壤形成列印材料,然後用機械人直接3D印出建築物,它最明顯的好處,是能造出高度精細和複雜的設計。另外,3D列印也能打印出磚塊,用這些磚塊來砌築基地。

其次,在技術成長上,中國研發並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器、太空量子、火箭發射、衛星組網、行星探測、太空碎片處理、電磁監測、太陽觀測站、愛因斯坦探測器等技術,這些太空科技的研發不但促成產業鏈形成,更推動航太產業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制造、化工、冶金、紡織、通訊等領域成長。不過,中國也面臨創新不足問題,由於基礎科學研究不夠紮實、科研資源由國有控制,以及敏感技術多半來自國外,因此預計「太空產業自主化」是下一個重點。

軍民兩用議題讓中國選擇低調執行

同時,由於太空科技屬於軍民兩用,對應美國先前提出的「商業太空一體化戰略」,中國應也有類似做法,將太空科技投入軍事用途,回顧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反太空武器、軌道轟炸、衛星遙測、開發月球資源都是軍事應用的一環。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在2023年將中國的太空領域認定為對美國安全的威脅。 ODN強調中國希望在 2045 年之前超越美國,並將削弱美國在軍事、技術、經濟和外交領域的影響力,關注焦點在解放軍在導航和衛星偵察等領域的突破。

因此,這次的計畫相當低調,提及層面多為科技應用,並無談論軍事太空探索,例如,計畫中沒有提到中國研發空天飛機、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船,也沒有提到衛星網路,這兩個領域都是北京明確的優先發展領域,顯示中國明確希望被視為一個太空大國,但也希望避免讓美國有更多的理由針對中國實體或技術進行制裁。但無論如何,中國在太空領域發展腳步不停歇,而美國無論是川普或是賀錦麗當選,對中國科技的壓制也難見緩和,未來太空領域的競爭還有的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