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EI
美國和新加坡召開第二次美新關鍵和新興技術(CET)對話,聚焦以下六個主要領域的合作:
人工智慧
擴大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 (IMDA)各自治理和風險管理框架的範圍,將生成式人工智慧納入其中。並支援國際標準制定機構(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人工智慧的國際標準、框架、最佳方法和指南,以促進互通性、韌性、安全性和公共利益。此外,透過對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的資助,探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新加坡人工智慧(AISG)之間的研究合作,以及美國-新加坡第三國東南亞官員培訓計劃下的能力建設計劃,支援人工智慧的包容性和永續發展。
數位經濟與數據治理
支援可信任資料,促進參與全球跨國隱私規則(CBPR)論壇和隱私執法機構的全球隱私執法合作安排。以及制定雙邊數位經濟合作路線圖,確定優先領域的共同原則和合作機會,包括新興技術、資料治理和全球跨國隱私規則論壇、可信賴環境、數位連接和基礎設施、中小企業貿易便利化、勞動力發展。
事實上,美國和新加坡之間的數據共享可以提供有關國際航運的重要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該地區水道的情況以及其他變量,因為新加坡政府擁有龐大的研究組織,並且可能擁有有價值的數據集,它可以收集有關該地區航運流量、船隻活動等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訓練美國關於南海活動的人工智慧模型,從而幫助更快速地了解什麼是正常情況以及什麼可能意味著異常情況。
然而,在與美國達成這項協議之前,新加坡於2024年 6 月 27 日與中國簽署了民用人工智慧協議,承諾制定標準以更好地共享數據,並製定法律、規則和政策來指導發展人工智慧。兩國同意「推廣共同基線標準,以促進數據跨境流動,並就跨境數據共享機制交流知識。」從長遠來看,兩國計劃嘗試創造新產業。關於新加坡和中國之間協議的細節很少被公佈,除了它顯然專注於民用領域這一事實之外。然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收集與國防沒有直接關係的大量數據,可能是為了幫助訓練其人工智慧並提高其情報估計的準確性。
美國與新加坡合作著重在經濟領域(資料來源:Vietnam Plus)
生物技術
組織美國-新加坡聯合研討會,召集科學和經濟機構代表,分享生物技術領域的優先事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和聯合研發措施,包括美國和新加坡生物技術生態系統之間潛在的創新橋樑,以及適當的相關生物安全考量。同時,雙方也積極辦理美國-新加坡聯合研討會,召集科學和經濟機構代表,分享生物技術領域的優先事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和聯合研發合作,包括美國和新加坡生物技術生態系統之間潛在的創新橋樑,確定在相關生物技術領域國際公認標準的製定、實施和相互認可方面的潛在合作,以及適當時的相關生物安全考量。
關鍵基礎設施和技術供應鏈
透過存取和交流促進資訊分享,透過智慧城市計畫配對試點在新的智慧城市措施上進行合作,以及透過美國-東協智慧城市夥伴關係下的技術培訓,促進互利智慧城市措施的合作。以及深化美國-新加坡成長與創新夥伴關係(PGI)下的半導體合作,包括人力資本開發、下一代積體電路的研發和創新、以及半導體設備製造的供應鏈合作等領域。
國防創新
兩國簽訂國防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並宣布針對海上安全和反無人飛機系統等優先合作領域的共同挑戰。
量子資訊科學與技術
就量子安全遷移進行合作與交流,包括後量子密碼學的發展、標準化和遷移,以支持保護數位生態系統和量子安全國家的共同願景。以及在加密資產的盤存和遷移、加密敏捷性和量子安全產品的安全保證、量子安全和資訊科學計劃的投資等領域的合作。並透過各自的國家級量子計劃,擴大量子通訊、運算與感測領域的產業和研究合作以及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