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進化態勢正深刻影響企業的發展。目前,AI 技術的應用可協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管理決策、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少企業都將AI 運用於生產和營運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也讓人們看到了AI 應用的廣闊前景,AI 正在被工具化,它所帶來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對於產業競爭格局的重塑效應不容小覷。在當今時代,AI 含量已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新標桿,它不僅決定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更關乎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那些能夠有效整合AI 資源、提升AI 含量的企業,將在這場產業變革中脫穎而出,引領產業潮流。
本次直播中,多鯨合夥人陳洋對談微潮汐創辦人尤明與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共探AI 技術對一般企業有何影響?傳統企業如何能夠順利擁抱AI 技術? AI 技術將為職業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大腦與手腳並用,AI能讓數位化的浪潮更高一波
Q:AI 技術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企業是不是應放棄老套的數位化方式,全心投入AI 懷抱?
A: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AI 含量,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很多企業對AI 技術在近年來會感覺到一些焦慮,主要是在自己的業務環節當中。例如偏行銷型的企業,可能希望透過AI技術去更精準地獲客;在營運環節,可能希望去得到更好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方法;部分金融和網路安全賽道的企業,可能希望用AI 技術加強自己企業的安全風險的防範。但大量的企業在擁抱AI 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資料的基礎量不夠,資料的處理能力不足,引入的AI 內容所造成的客戶體驗感不好等等。以教培產業為例,用AI 技術去提升教學實施過程和學員服務過程中的一些體驗時,實際的效果可能與真實老師的授課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從整個過程來看,傳統企業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其實是在不斷嘗試的,從行銷環節、供應鏈管理、產品開發到一些個人化的設計,都正在各個維度展開探索,期間也伴隨著種種挑戰。
微潮汐創辦人特別:數位化本身是個非常大的概念,包括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等,它的外延特別廣。AI 其實是屬於數位化的一部分,AI 有小模型和大模型,它們的差異在哪裡呢?以前的數位化可以把它理解成手和腳,只需要執行一些操作,但這些操作本身還是需要人將其資訊化,在數位化系統中進行操作。但是大模型則可以理解成一個大腦,首先它解決了理解人的需求的問題,它可以聽懂人的話並對此產生認知,產生認知之後,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例如智慧快遞櫃的客服需要和各種人打交道──有人的快遞取件碼沒收到,有人的櫃子卡住了,有人的包裹只取了一部分,客服在跟人溝通完之後還需要在後台系統中操作,去實現發送取件碼或遠端開箱等操作。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透過大模型與人對話,能快速理解人的意圖,接著利用RPA 技術把發取件碼或遠端開箱這些動作做成一系列流程,然後去做映射。這樣就相當於把大腦和手腳連起來了,其實是非常好的融合,所以AI能讓數位化的浪潮更高一波,這是我的理解。
Q:如何讓企業內部各部門營運效率更好,讓使用者更快看到新品,更快交貨給客戶?
A:微潮汐創始人尤明:如果把大模型比作大腦,原有的數位化系統或資訊化系統比作手和腳的話,如果一個人癱瘓了,手和腳無法動彈,僅依靠大腦,有沒有價值?或許本身仍是有價值的,但是和手腳並用一定能使價值最大化。所以在數位化浪潮裡,我們先要把沒做到位的做到位。其中,數據管理是基礎,因為所有AI 的決策、智慧的處理,都要依賴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數據。
擁抱AI,迫在眉睫,關鍵在於技術與人才
Q:提升AI 含量與企業數位轉型到底有多迫切?
A: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從企業決策的角度來講,迫切度需要分行業來看,有些行業的迫切度可能在百分之80-90 甚至更高,有些行業和AI的關聯度相對可能更低。舉個例子,例如客戶的關係管理賽道,已經非常多的在用AI 工具去做客戶資訊的搜尋、智慧的推播、客戶畫像的描述、精準的行銷等等,其AI的程度明顯是在80 -90 %的。電子商務、自媒體等領域也普遍利用人工智慧去大量化地做一些服務,這些方向的AI 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此外,雲端運算目前與AI 擁抱的程度應該是100 %的。
微潮汐創辦人特別:AI 的含量,更多還是要看企業的創辦人或決策層對AI 的認知。其實從企業的創辦人或企業主管的層面,首先要夠意識到現在的AI 到底意味著什麼,它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麼。所以在招募或面試時,也可以優先考慮應徵者對AI 的理解或對AI 的使用情況。
Q:擁有優秀的AI 人才是企業成功擁抱AI 的關鍵。企業應該如何積極培養和吸引AI 領域的人才?
A: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科技和人才是驅動新產業發展的兩個關鍵要素。傳統企業如果要擁抱AI ,首先在技術方面,需要評估現有的技術基礎和業務流程,確定哪些領域可以透過AI 的技術進行優化;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看企業目前的AI 技能培訓,到底適用於哪些崗位。AI 人才其實有三類,第一類是策略型人才,他需要從企業的策略角度,確定企業目前的AI 含量到底是多少;第二類是技術型人才,他直接進行AI 相關的專業性的工作;第三類是應用人才,他透過了解業務場景,把AI 的相關技術與實際業務結合。目前的人才培育,主要是圍繞著技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
以上海為例,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高地,上海已經制定了地方的標準,它會把人工智慧企業分為技術型或應用型,會根據它的運算能力、技術開發能力、人才儲備的含量以及專案的實際案例作為評估,並且根據分數值的高低進行相關的分級,不同的等級未來可能負責不同的專案。這些標準在告訴我們,從企業維度或人才的標籤維度都開始在對技術和應用分別進行了定義,這是未來的趨勢。
微潮汐創辦人尤明:關於AI 人才,我認為其實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的AI 產業的從業人員,另一類是雪花型人才。在未來,其實更多的企業應該要聚焦後者。企業發展,創新一定是原動力。什麼是創新?假如我們只有ABCD 4個選項,所有人都在這4 個選項裡選擇,但是當你擁有了其他領域的洞見和靈感,就可能生髮出更多選項,這就是創新。這個時代對於興趣愛好特別廣、涉獵很多領域的人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時代,因為他獲取知識的方式會更便捷,尤其是藉助AI 技術,去多領域整合信息,這樣產生的智力層面或者認知層面的高度和深度,是現在的人不可匹及的。
上海緣何成為世界級人工智慧產業群聚的高地?
Q: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到下游的創新應用,人工智慧發展的全鏈條中,上海為何集中度更高?有觀點認為,即使在技術、人才等方面擁有相同優勢的城市,部分公司在發展到某個階段後,也會選擇進軍上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A: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上海世博中心剛結束的2024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 2024),其展品數量、觀眾數量、展區規模以及論壇規模是歷史上最大的,在閉幕式上,政府、各級部門以及一些大模型的頭部企業都簽了非常多的合作協議,這也是大會的重要成果。所以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成果出現?
首先是戰略,上海是最早把加速人工智慧發展當作整個城市戰略的。現在整個上海一共規劃了4 個比較大的片區做人工智慧方向的實驗,其中,徐匯區的西岸是目前打造的國內第一個大模型的生態社區。其次,浦東的張江正在打造一個模速空間,聚焦於許多新技術的更深度的開發研究、科學研究成果的轉換以及應用型企業的重點扶持。另外,浦東的臨港,也是人工智慧、新能源、新一代資訊科技等產業的聚集地。所以上海首先從區域的規劃上非常前瞻性地進行了區域的整體佈局。
其次是決心,從幾個資料維度就可以看出相關部門的決心。一個是產值規模,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到2025 年差不多有10 個以上百億級的細分產業集群,戰略的規劃級是非常高的;一個是應用推廣,希望在2025 年形成10 個大類100 個人工智慧的深度應用案例,今年3 月份全球開發者新聞大會上,上海就發布了一些典型的應用場景;在企業培育上,上海的決心也是比較大的,力爭到2025 年培育500 家智慧化的示範企業;在人才梯度上,上海計畫在2025 年將人工智慧的人才規模達到30 萬人。
再次是扶持,政策的指引、資金的扶持、人才政策的扶持,都是做的比較到位的。上海市發表了《上海市推動人工智慧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旨在深入貫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策略,加速建構世界級人工智慧產業群聚。上海也非常注重人才培養標準的建立,同時也做國際人才港,特別注重國際人才的引進。
總的來說,上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勢頭強勁,不僅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在全球範圍內也具有重要影響力。透過持續的政策支援和產業鏈創新,上海正加速成為世界級人工智慧產業群聚的高地。
內容更新、方式變革…AI對職業教育的改變是多面向的
Q: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為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A:微潮汐創始人尤明:教育平權在這個時代,尤其在AI 介入之後,真的到來了。在虛擬的教室中,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很快地進入自適應的學習系統,從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AI 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將來的人至少在三個層面,記憶力、邏輯能力和運算能力上會大幅下降。
Q: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為職業教育帶來哪些改變?職業教育該如何搶把握機遇,深化產教融合,連動企業來提升自身的數位化能力,然後培養技術性的技能型的人才?
A:創智合力資訊科技CEO 楊勇: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會為職業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第一個是科技層面的促進與改變,包括個人化的學習經驗、智慧的教學輔助預測分析或是虛擬實務環境等等,AI 科技可以支援個人化學習,透過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進度,提供客製化的學習計畫和資源。這種個人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品質。
第二個是從院校維度帶來的改變。高職院校或本科院校在教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主題,第一個是人工智慧專業的建設,國家在2017 年開始增設人工智慧專業,這是一個蠻大的改變,它可能會涉及相關學科、跨領域的發展方向。第二個是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會體現的變化:一個是更新的課程體系,現在很多學校在課程體系中會加上AI 的內容;一個是強化師資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訊息化程度;一個是促進AI技術的應用,再一個是加強校企的合作,目前其實院校的體系裡還是缺乏最前沿的東西,校企合作可以把這些最優秀的、最前沿的成果引入學校,這對學校的教育可能有很重要的促進。
第三個是從社會化人才培養向度上的改變。職業教育分為院校教育和社會化培訓維度,目前醫療、金融、教育領域都缺乏AI人才的培養,現在其實很少有這樣的培訓機構或者是教育服務機構沉下心來去做,垂直行業的AI 應用的課程內容也是非常缺乏的。所以,AI 到來的時代,不只需要強化師資,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被不斷的強化,我們都要去不斷的學習,才能跟得上這個時代的腳步。 AI 的發展加速了知識更新的速度,職業教育需要鼓勵和支持學習者進行終身學習,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
從產教融合的向度,如何用AI 來賦能專業建設?以高職為例,在整個雙高建設的過程中,其實有許多專業群的建設,比如說熱點的智慧製造、高端裝備、數位經濟、智慧農業等等,這些課程體系的設計,包括教材的出版、實際的專案案例,實際上對整個大學來講還是非常緊缺的。所以現在頭部的企業都提出了AI 賦能產教融合的說法,但是,最大的一個困難仍是──產業的內容如何轉化為教育的內容?這其實到今天依然是一個難點,不管是市域的產教融合的共同體,還是這個行業的產生或者聯合體,其實也都希望打破這樣一個點,不僅僅是學校這樣一個主體去做傳統意義上的人才培育方案,而是結合產業的實際發展趨勢,來做整個的專業建設的升級。所以產教融合其實還挺任重道遠的,包括現在很多學校做的新的專業的建設,確實是需要很多的企業方的深度的參與。
總之,AI對職業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既提供了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也帶來了教學內容和結構上的挑戰。職業教育機構需要積極適應這些變化,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成熟,企業透過融入AI,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AI含量已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路徑,因此,企業需緊跟技術潮流,加大AI研發投入,培養專業人才,以AI驅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