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AI科技助力金融防詐!

記者/莊淳珺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詐騙手法也變得愈發多樣和複雜。金融詐騙案件在全球呈現增長的趨勢,而台灣也不例外,成為「詐騙寶島」。如何利用AI科技有效防治詐騙,成為金融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的詐騙現狀與法律應對

隨著生成式AI科技的普及,詐騙手法也日益複雜,像是詐騙集團利用AI技術竄改影片和語音,模仿財經名人的聲音及影像,誘導投資人上當。另外,詐騙集團也看準投資人的心態,利用假的AI智能選股App,製造投資獲利的假象,進而誘使投資人投入更多本金,最終無法取回資金。

根據刑事警察局數據顯示,2023年台灣詐騙金額達88.78億元,創歷史新高。投資詐騙、假網路拍賣、解除分期付款等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政府也在積極應對,行政院於2024年5月初通過了「打詐新四法」,包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科技偵查及保障法》草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及《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強化網路廣告平台和金融業者的責任,加重詐欺刑責,一旦經立法院通過後,將為台灣打擊詐騙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AI在金融防詐中的成效

台北富邦銀行(以下簡稱北富銀)與內政部刑事警察局自2022年起合作開發的「鷹眼模型」,透過AI偵測專利技術,成為金融業中打擊詐騙的科技利器。這項技術能迅速掌握金融交易中的詐騙樣態,進行標記與偵測,進而找出警示帳戶。透過AI初步篩選出異常的交易,接著再由人工進行二次審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據統計,北富銀在2023年1月至10月期間,已成功攔阻416件詐騙案件,阻止詐騙的金額超過4.1億元,每月的高風險案件數驟降99%,異常帳戶的偵測率則是提高了620倍。

傳統的人工審核已無法應對大量的交易數據和迅速變化的詐騙手法。北富銀每月處理超過6萬份交易報表,行員無法即時審閱報表來防止詐騙。鷹眼模型的導入,使得AI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得以應用,透過標記並偵測交易詐騙態樣,即時抓出警示帳戶。這種AI初篩與人工二次審視的協作方式,不僅減少了人工審閱的工作量,更大幅提高了偵測的精準度。

AI成為金融防詐的利器。(圖截自/Unsplash

AI技術的防詐騙應用

AI技術在防詐騙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交易數據分析、身份識別和交易數據的即時監控等方面。像是Visa提供商業用戶由AI驅動的防詐騙工具,透過AI技術檢測及阻止無卡的數位交易詐騙;國內的金管會也鼓勵金融業者導入數位身份驗證、AI和資料共享技術,降低詐騙風險;北富銀與國內其他銀行則通過「鷹眼識詐聯盟」,推動AI識別詐騙模型的應用,強化前端監測系統,進一步提升防詐效果。

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局限於偵測詐騙交易,還包括對身份的識別和驗證。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設備資訊和生物特徵等數據,AI技術可以確保交易參與者的真實身份,防止帳戶被盜用進行詐騙活動。此外,AI系統能夠即時監控交易數據,識別可能存在的詐騙風險,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

未來如何繼續防詐工作?

AI科技的發展為防阻詐騙帶來了新的契機,但詐騙手法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也提高了金融產業與政府對打擊詐騙工作的要求。台灣的金融機構在防阻詐騙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斷改進防阻詐騙的技術與手段,強化法律上的保障,並加強消費者的金融觀念與反詐騙教育,才能有效遏止層出不窮的詐騙活動,進而保護民眾的財產安全。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金融業將在防阻詐騙的戰役中發展出更多的科技工具,但也需要持續警惕,保持對新型詐騙手法的高敏感度,才能真正實現對金融犯罪的全面防控。

總之,AI科技的應用在防阻詐騙中顯示出巨大潛力,但也需要不斷完善技術與手段,增強法律保障,並加強消費者教育,才能有效防止詐騙行徑。然而,這也需要金融機構、政府單位和消費者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這場防詐的持久戰中取得勝利。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