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方格子)
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發酵與地緣政治變化的局勢下,台商前往東協的佈局也趨於積極,事實上,在東協龐大人口經濟體的成長下,國際企業也紛紛佈局該處,一部分是業者將東協視為亞洲區域製造中心的考量,另一方面也由於各式數位貿易協定興起,結合其龐大的CPTPP與RCEP形成的市場,一場從工業4.0走到貿易4.0的變革即將在東協發生。
一、數位供應鏈逐漸成為數位貿易的基礎
在供應鏈數位化的趨勢下,製造業者更著重在供應鏈的整合,而非僅重視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數位化,從原物料、半成品、物流至市場,都希望能夠過數位科技掌握資訊流、物流,與金流,來度過當前供應鏈弱化的挑戰,當前供應鏈的發展已從全球供應鏈成為強權供應鏈,這些強權供應鏈將由政府與巨型國際企業主導,而其他的供應鏈則逐漸成為脆弱供應鏈,必須在區域市場與全球拓張中作出取捨。過去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區隔較大,但當前在數位科技的影響下兩者的界線逐漸縮小。對企業來說,這種由外而內的營運模式與傳統由內而外的做法有相當差異,業者在擬定市場拓展策略時考慮範圍必更為廣泛,除了傳統的產能與成本獲利外,尚須考量資料隱私合規、資安挑戰、資料治理等議題,數位供應鏈正在重塑全球貿易型態。而這樣的變遷確實也吸引到政府注意,過去政府在協助供應鏈的佈局上著重於提供稅賦與資金上的優惠,部分透過參與區域貿易協定或是加入特定貿易聯盟協助產業,在數位供應鏈的發酵下,政府不僅投入基礎設施,如港口、機場等物流建設,同時也強化數位基礎設施建造,從北美、亞洲、歐洲等國家皆可觀察到此現象,數位供應鏈逐漸成為一國發展數位貿易的基礎。
二、區域製造正重塑東協產業結構,奠定國家與企業數位基礎
根據統計,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統計,東協在2020年間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為1,370億美元,當中投資金額最大者為美國業者、其次是新加坡、香港、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泰國、加拿大、瑞士,與荷蘭,投資項目著重在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主,外商的投資為東南亞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另外,如過進一步觀察,外商在東協的投資以建立智慧工廠、成立研發中心、數位科技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CoE),與人才培育設施,已經與過去設立工廠、運用當地勞力密集優勢、投入大規模生產的作法大相逕庭,外商的作法已經明確表示深耕在地市場,從勞力密集轉為腦力密集與高度自動化的產業,而這些數位設備的投資也帶動當地業者數位化,在這些不同力道的交互作用下,東協未來的數位市場將快速成長。
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成為智慧製造重鎮(圖片來源:HSBC)
三、從技術導向的「工業4.0」到服務導向的「貿易4.0」
由於東協本身即具備一定製造業基礎,因此這次的產業結構轉型變革屬於系統性過渡,雖然當地業者在轉型中面臨陣痛期,但由於外國企業帶來的數位技術與當地政府積極擘劃轉型藍圖與設置配套措施,因此負面衝擊有限,反而促使業者擁抱數位科技。同時,一般經濟發展路徑多按照一、二、三級產業的順序發展,但當前東協的狀況較為不同,囿於過去傳統基礎建設不足,網路的出現瞬時成為最關鍵的基礎建設,民眾對於網路帶來的便利程度接受度相當高,因此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服務業突然猛爆崛起,促成平台企業(platform business)的形成,這些軟體驅動(software-driven)、低實體資產、高連結的企業迅速佔領整個市場,透過大量終端數據累積與分析,到頭來促使農業與製造業跟著轉型,以符合消費者需求,而製造業與農業也在生產過程中累積大量參數,反過來強化營運效能,一種從消費端直接影響生產端的產業結構東協產生。事實上,根據調查,東協網路經濟規模(Internet economy size)從2021年1,740億美元將在2025年成長為3,620億美元。這種從物流導向的傳統貿易轉為服務輸出導向的無形交易型態,正在重塑東協的產業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