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雷勝雲
今年三月初,金管會剛喊出2017年是台灣行動支付元年,緊接著三月底,Apple Pay也在台正式上線,「嗶」經濟逐漸在台灣市場活絡起來,推動行動支付計畫的國發會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更提出2020年台灣電子支付比率將達52%的目標。
Apple Pay「嗶」出新契機 本土行動支付面臨挑戰
Apple Pay於3月29日正式在台灣上線,發展初期就有46家零售通路加入,金管會表示,Apple Pay登台後的九天內,綁卡量就突破了七十萬張,不僅零售通路可以快速交易,線上商店也能簡單付款。此外,根據iCHEF資廚管理顧問公司對旗下2,000家合作業者的調查,有83%的店家願意採用行動支付,顯示Apple Pay進軍台灣後,不只吸引大型商家,對中小型餐廳也有高度吸引力。
與Sony Mobile聯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台灣 Pay」,其實去年底就率先使用APP《t wallet+》,提供信用卡支付服務,並在Apple Pay上線的同時,宣布新增金融卡支付功能。台灣 Pay是一個具有官方性質的公司,在安全性與可信賴度上都身處優勢,並具備國內金融業的背景,因此目前合作的銀行已經高達 15 家,是Apple Pay的兩倍之數。但,上路至今,仍只有三萬張的綁卡量。
悠識數位策略長江典泗認為,新型態支付的取代性非常高,所以進入服務的門檻與流程就成為關鍵,Apple Pay加入流程簡短,也不需要安裝額外的App,透過指紋辨識(Touch ID)快速確認交易。因此,即便Android的用戶比例高達80%,《t wallet+》的使用者依然遠不及Apple Pay。
積習難改? 行動支付迎擊消費習慣
台灣消費者高度習慣使用現金交易,是行動支付在台灣面臨到的最大挑戰。資策會二月發布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指出,國人知道行動支付的比率,從2014年的64.2%成長至2016年的83.6%,然而,習慣使用信用卡和現金付款的民眾依舊占多數,比率分別達77.1%、60.1%,僅有4.8%的人最常使用行動支付。
目前全台的讀卡設備仍以傳統刷卡式讀卡機為主,提供服務的感應式讀卡機則約十二萬台,占整體設備的三成,可見NFC感應支付讀卡機普及率是行動支付發展的重要關鍵,金管會因此祭出電子支付五年倍增計畫,希望提升商家和民眾的使用率。
中山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梁定澎表示,目前台灣並沒有良好的在地行動支付方案,而各家行動支付運行的機制也存在差異,確實需要整合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但未來是否能夠普及,仍需要由市場決定。此外,除了台灣本土的行動支付,與Apple Pay並稱三大國際支付的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也在今年陸續參戰,這三大業者也代表了NFC這類感應支付模式在台灣能否成功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