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政文
今年年中以來,行政院開放Apple Pay(蘋果支付)登台至今已超過5個月,當時金管會立即推出新思維,採取以「先立法、後上路」的模式,責成銀行公會召集相關業者先進行相關管理規範研議,導致開放時程至少延宕三個月以上,一直到近期才正式核准台新、國泰世華及玉山等三間銀行正式開辦Apple Pay,由於系統測試相當耗時,年底前到底能否正式上路,直到現在依然是未知數。
金管會當時以「先立法、後上路」的主因,就是因為Apple Pay的系統隸屬於目前國內尚無專法的Tokenization(與TSM、HCE共屬行動支付三大技術之一)之中,銀行局方面也強調,既然TSM、HCE都已經先有相關規範出爐,才正式上路,因此Apple Pay也應按造先前法規來走。
■Apple Pay使用與操作。(截圖自/Apple)
金管會正式開放的動作,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台灣金融科技公司執行長王可言於3日表示,Apple Pay引進台灣將不利國內行動支付業的發展,如果具品牌高知名度且價格低廉的優勢大廠進軍國內,國內業者會易處於劣勢;但銀行業者則持完全不同的態度,台新金控CEO尚瑞強在Apple Pay還未正式進來前就表示,國外和國內的消費者如果都能用Apple Pay付款,不只相當方便,同時也能驅使更多人使用信用卡,甚至進一步提升卡友對信用卡品牌的忠誠度。
此外,根據過往的經驗,在其他已發行市場,Apple與Samsung、Android等3大支付業者通常都會有一默契,那就是不同錢包的發行時間「須相隔2個月」,換句話說,Android Pay進入台灣市場的時間,最快也必須等到明年,而Apple Pay就算完成了系統測試,正式發行的時間也依然以Apple為主,因此正式啟用的時間直到現在依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