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總裁比爾蓋茲曾經在20年前的著作【擁抱未來】中,提到未來物物相連的情境。多年來,網路發展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的世界從人與人的交流,演變到人與物的溝通,緊接著發展的就是物與物之間的連結,也是近年來科技大展中最熱門的話題與產品,要將現實世界中的萬物利用網路串聯在一起。
概念化為現實 智慧新生活
10年前你能想像,在炎熱的夏天,從公司回家之前,就能先將家裡的冷氣開好,回到家就能享受涼爽的室內溫度嗎?電器產品在運作過程中,能記載使用溫度,如果溫度過高時,能直接傳送通知告知使用者維修提醒?這些理想都不是紙上談兵了,現在從智慧手錶能記錄使用者的健康資訊,並傳送通知、穿戴裝置能進行行動支付,甚至如Gogoro等智慧電動車的出現,能藉由手機發動、紀錄位置,物聯網的理想應用正在逐漸實現當中。
而物聯網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於1998年提出的概念,企圖藉由網際網路,將資料擷取收集,針對現實世界中的物品加以控制、識別。而此概念真正的實踐,直到了智慧型手機慢慢普及的現代,才漸漸地付諸實踐。2007年iPhone的出現,將物聯網一切的空想化為可能,智慧型手機化為物聯網的控制中樞,使用者藉由手機控制智慧車、智慧手錶、智慧家電,可謂一機在手,萬事俱備。
不要僅聯物 而是真正的智慧物聯
近年來在CES消費者電子展上,所發佈的物聯網應用,大多都把趨勢放在智慧家居,不管是Apple、Google甚至Amazon都有志一同地把發展重心著重於此,因為它是最能讓使用者直接感受到物聯網所帶來的便利性,透過智慧手機、平板、穿戴式裝置,就能自動化控制門鎖、監視器、中央空調、燈光控制等家店設備,並能將偵測到的各種訊息數據化,傳送到雲端的服務平台中,使得使用者在外也能得知家裡的一切事物。
在基本的物與物的串連之後,而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又會著在什麼地方呢?其實最主要的核心內容,不在於裝置,也不在於網路,而是能提供的實際內容,也就是「服務」。像是Nest所提供的服務,主要不在於溫度的控制,反而是計算美國不同時段的電費計價,為使用者節省能源與電費;或是Fibit整合線上的數據,進行分析與社群串連給予個人化建議,為使用者打造量身定做的「生活教練」。日後的科技公司,因此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融入服務的概念,其物聯網產品就容易淪為「聯物網」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