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甯徽
物聯網話題全球發燒,國內同樣炒得沸沸揚揚,「萬物皆可聯」的第一步,不只是單純的將各裝置「連接」,真正需要串連的其實是「服務」。以硬體作為串連網絡的中心,將服務透過硬體逐一串接,並且能夠無限擴大延伸,唯有抱持這樣的「服務串聯」思維,台灣才能在這波劇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擬定順應的措施,進一步掌握消費者,在社會變動中站穩步伐。。
人工智慧掌網絡 便利生活聰明串聯
物聯的核心概念不僅是物件串接(IoT)而是服務串聯(IoS),由這樣蔓延的網絡中蒐集使用者資料數據,從中獲得的數據將不只侷限在單一面向,而是能更清楚勾勒該使用者的樣貌,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賈景光指出,「人工智慧是幫助物聯網啟動亮點的技術。」面對龐大的使用者資料庫,需要仰賴強大的AI才能挖掘其中隱藏的珍貴價值。
人工智慧在短期內需掌握「大數據」、「機器學習」兩大關鍵,有了大數據就能運用機器學習系統透過人工智慧加以分析,例如前述所提之穿戴式智能腕帶開發商Fitbit,便整合雲端平台、數據分析、個人化建議以及社群串連,帶給使用者「Lifestyle Coach」的生活體驗,這樣單一裝置加入AI技術運用提供多元但又個人化服務的情景,在物聯網的世界中將屢見不鮮,而這也是引領著我們踏入物聯世界的美好想像。
緊跟世界物聯潮流 台灣的優和劣與發展趨勢
台灣硬體開發及製造能力在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對於物聯網的服務情境樣貌和商業模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可惜的是,國內目前發展走向多是單點式,侷限某個產業或是產品類型,缺乏整體策略規劃,又加上人才需求類別的限縮,偏重IT人才,然而開創新的商業模式亦需要擅長軟體革新的創意型人才、以及能夠活用大數據的分析人才,唯有「軟硬兼顧、內外皆通」台灣的物聯發展才能更上一層樓。
台灣習慣仰賴代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模式,曾經打造工業一片榮景,然而國際競爭越加激烈,削價結果嚴重壓縮企業獲利毛額,「量少樣多」的物聯網的時代中需要的是選定特定垂直產業,提供多元服務,正如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所說,「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埋單」例如智能手錶提供健康管理功能,而保險業者從中發現養生商機選擇投資,最後消費者付錢購買,一個智能手錶所帶來的商業價值,會在所有相關服務廠商當中流轉創造極大化,台灣要能做到如此,積極轉型才能往生態體系的上端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