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芷浩
政府自2012年推動電子化政府政策計畫,在國發會的帶領之下,登高一呼要各中央機關推出行動化服務,在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的當下,APP和行動版網站的開發成為了必要之選。而今四年過去,隨著相關成效數據的展現,政府也面臨了各界檢討之聲。
從2012年至今,中央部會共34個機關共建置了278個APP以及396個行動版網站,平均一個機關便開發將近20個APP或網站,又每個建置方案金額大約平均為37萬,總共就花費了公帑計2.5億元。那麼花了這麼多錢,民眾使用下載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據國發會統計,僅有兩成到三成的APP有超過1萬次的下載量,其他七成的APP淪為「蚊子APP」,下載量皆不高。其中,財政部推出的13隻APP下載數都低於5000次;教育部推出的22個APP,其中20個APP也都低於5000次,政府機關實際做出來的APP服務,大多數民眾似乎不太買單。
針對APP使用率極低的狀況,國發會於6月28日舉行「行政院所屬各機關行動應用軟體效能提升研商會議」,會中決議2016年底前將至少減少50%的APP服務,讓未達績效的APP下架。而繼續提供服務的政府APP則須通過資安檢測,確保民眾使用APP的安全性。
登高一呼的推廣行動化服務,順應趨勢且立意良善,但民眾資訊的需求、APP的實用性則需在建置之前就必須做好功課。例如交通、民生的議題與民眾息息相關,像是「高速公路1968」給予了民眾可能每天都需要了解的行車資訊變化,那麼就會是一個成功的APP。而撇開部分機關也許為了建置而建置的APP理所當然乏人問津不說,像是財政部開發的「國產e指通」,政府認為政府招標資訊對於民眾相當重要,但是目標使用族群卻少,因此即便內容看似「實用」,但民眾的下載次數仍不高。
說到APP相關議題,專家則無不提點到開放資料的重要性,其實政府所做的APP,有不少民間開發者都已使用政府開放資料做出更完善的APP服務。因此國發會也說明,各機關應以資料開放為優先,政府若能在資料上提供完整的內容,那麼相關應用服務或許也能由民間開創,延伸更多創新服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