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韋傑
Facebook、Instagram、Uber、LinkedIn、Airbnb等新創公司在成立初期,幾乎不花錢做廣告,也沒有媒體的推廣加持,卻能在短期內迅速累積用戶數量,其關鍵共通點就是,都運用了「成長駭客行銷」。對於一間新創公司來說,在沒有廣告預算及市場行銷活動的情況下,捨棄傳統的行銷方式,改用電子郵件、付費廣告點擊和應用程式開發介面(API)平台等成長駭客的行銷手法,也能夠讓公司獲得良好的行銷成果。
LinkedIn成立初期無資金 用戶卻能爆發性成長
以商業客戶為導向的知名社交網站LinkedIn,在2002年成立初期面臨了資金不足以及用戶數量成長緩慢的問題,於是便運用Grow Hack開始一連串的行銷方式改進。LinkedIn,嘗試將複雜的註冊過程簡單化,並設計了搜尋功能,讓其他公司願意以付費的方式,確保用戶在進行相關搜索的時候,其公司能夠出現在熱門搜尋的排名中,另外更增設了「你可能認識的人」功能,方便社群網絡的建立。如此根據Grow Hack所改進的商業模式,不僅使得用戶數量快速增加,到如今仍是LinkedIn的獲利基礎。
然而,當剛創立一個產品或服務時,一定會需要一些早期使用者,而LinkedIn在初期便以延攬Obama和Romney等知名政治家及商人的方式,吸引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物來加入。此外,LinkedIn雖然在美國擁有五間數據中心,但隨著業務在亞太區內持續增長,近年也在香港開設辦公室,也於2016年4月在新加坡設立其全球第六個數據中心,強化產品的數據分析環境,以持續穩定且擴大的成長駭客經營法則。
Airbnb打敗競爭對手 成為共享經濟霸主
原本只是用來應付租金、急就章的Airbnb,在多年後成為一間估值上看200億美元的公司,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在於使用了成長駭客的行銷手法。當時Airbnb在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Craigslist的情境下開發了一項功能,讓用戶在Airbnb上發布租屋資訊的同時,也能出現相同的內容在Craigslist中,該作法使得原本習慣在Craigslist發布租屋資訊的用戶,開始會在Airbnb上發布訊息,進而吸引許多人加入註冊,成功帶起Airbnb的人氣。
Airbnb也研究了過往的各項數據,試圖了解每個推薦與被推薦用戶的使用行為,另外也分析了來自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的流量有什麼樣的特質,再透過A/B Test比對分析,大幅調整用戶推廣的介面以及文案設計,全面改造了新的用戶推廣計畫,也為Airbnb帶來了明顯的獲利成長。成長駭客行銷以對網路的掌控、全新設計思維,直接改寫過去對於產品設計的觀念,並透過不斷的功能開發,維持客群對公司的忠誠度,是現今許多公司最重視的行銷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