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甯徽
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已跨越第一個10年里程碑,然而儘管政府砸下大錢,成效比起鄰近的日韓兩國卻是望塵莫及。其中受到最多批評地的,莫過於各個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文創特區,有著華美建築以及具氣氛的咖啡廳,販售商品卻大同小異,而飽受「假文創」之惡名。真正從在地出發,透過草根性的文化,作為行銷活動的核心和根本價值,也許才是讓文創更具厚度和溫度的做法。
沒有假文創 在地真文化
台灣並非沒有能夠創造可觀經濟效益的文創能量和人才,而是政府在施行方向上有許多問題,例如:無建構下游產業鏈的具體對策、地方政府缺乏主動性、民間部門參與不足、以及開發商對於文化性投資積極度不足等,儘管隨處可見各種文創特區,但當中無論是展覽或是商家都大同小異。因此,台灣文創若要發展在地行銷,不僅需振興在地特有文化,更要將在地文化再包裝後加以行銷,創造實質商業意義。
台灣獨特的「一窩蜂」現象,時常將來自外國流行或是不同國家的特色形成各種拼貼,但時常弄巧成拙,例如近日新開幕的南投桃太郎村,缺乏與在地文化的連結,反而與整個山林風景形成違和的景象。行銷人員如何發掘地方獨一無二的草根精神和特色就更為重要,以放大在地文化價值、增加媒體曝光度,並在提升在地知名度的同時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走出地方 更能留住文化
政府為使全台319鄉鎮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所在,而推行「一鄉一特色」,民間社區營造的概念也臻於成熟。然而,要利用這樣的特色為在地帶來財源的觀念卻還不夠普遍,可喜的是,在地行銷多是由草根發起,由下到上推廣,像是青年回流鄉村開設民宿,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舉辦體驗營或是打工換宿,如此一來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地方親身體驗,獲得感動,進而達到行銷目的、增加地方收益同時又能保存在地文化。
國內在地行銷的經典,莫過於大甲媽祖遶境活動莫屬。每逢3、4月間繞境出巡總是盛況空前,主辦方大甲鎮鑾宮,不僅結合官方觀光部門,推出繞境體驗活動,更有各式媽祖周邊商品,甚至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全球三大宗教慶典之一。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吸引海內外信徒、遊客爭相造訪,創造的朝聖商機就如廟前的鼎盛香火一樣熊熊燃燒,將地方推向國際,讓文化走入市場,創造商機,最後回流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