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是威脅還是救星

記者/簡佳偉

Google的AlphaGo挑戰南韓圍棋選手的勝利,展現了驚人實力;抑或是微軟公司在Twitter上推出的聊天機器人Tay,被網友的惡意言語帶壞,才上架一天就被緊急回收。人工智慧可望是科技發展的新星,但未必只有好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威脅,將有可能衝擊人類社會。而台灣因應此項技術的發展趨勢,也以積極而審慎的腳步逐漸加入。

工作被機器取代 最大威脅是喪失目標

透過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能將服務性工作自動化,作為人類工作的輔助,首當其衝的可能像是客服人員這樣的工作。甚至傳統上,研究員或分析員的工作,現在靠機器就能完成,快速地從資料庫中得到結果。機器人不需要工資、也不需要休息,能縮減人力與時間成本,將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

儘管機器在邏輯分析的能力已遠超越人類,目前仍屬人類操作使用的工具。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臉書上發文表示,然而當被機器養活後,不禁思考未來的隱憂,人類是否會因此喪失鬥志,失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科技發展之時,功能的精進固然令人驚豔,仍不應忽略每一種科技物可能引導或局限了人的行動和社會的發展。

臺灣推動智慧機械創新 研發居家照護與安全監控
因應臺灣的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及產業競爭力不足,台灣的人工智慧相關的政策,朝正朝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透過智慧機械創新、智慧化生產、智慧機器人運用,台灣正以工業4.0的目標前進,以解決社會問題。臺灣目前發展的機器人產業,除了硬體零件上的研發外,還需強化軟體的發展,納入人工智慧技術,以創造產業價值。

目前臺灣人工智慧的研發成果,著重於提供居家照護服務,近期也欲發展監視攝影領域。臺灣科技公司的照護機器人,透過遠端遙控機器人照顧家中的老人,並建立康粟(Corn soup)的平台,將服務單位整合,年紀大的人只需一鍵,就能獲得多元服務,如送餐、看病、打掃等。而臺灣的新創團隊Umbo CV,獲得企業投資,未來將研發人工智慧軟體的監視攝影機,辨識影像中的人、事物是否安全,透過機器的即時通報,降低犯罪發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