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 守護真實的翻閱

記者/謝尚

當網路書店已成閱讀消費的主流,甚至開始往實體書城開疆闢土,將逐漸壓迫原先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而各國實體書店也運用了各種方式,來抓住延續店鋪生命的繩索,除此之外,也深化了實體書店的精神價值與存在意義。

 在日本,根據社團法人「日本出版インフラセンター」(Japan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簡稱 JPO)調查發現,到今年3月,實體書店在10年來縮減了約5000家,縮水程度高達26%。對此,紀伊國屋書店早在去年9月便祭出新招,買斷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新作品出版的九成,並將其中四成鋪貨到海外店鋪,剩下的則由仲介商銷售到其他的書店。其主管藤本仁史認為,要扭轉現況,需要書店、仲介商、出版社的共同合作。

■  紀伊國屋書店店內擺設。(截圖自/紀伊國屋書店臉書粉絲頁

而在英國的大型連鎖書店Waterstones跟百年老店Foyles,以及美國的鮑威爾書店(Powell’s Books),也都各自摸索出生存的方式。Waterstones總經理丹特(James Daunt)指出,在價格戰根本不敵亞馬遜等網路書店,更遑論消費者已慣於線上下訂,坐等書寄來的方便服務。但網路及實體書店的差異依然明顯,Foyles執行長胡森(Sam Husain)表示,知識豐富的員工便是差異之一,也是吸引讀者上門的誘因。在專業領域鑽研的員工,能精準地替客人找到想要或適合的書籍,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相當喜愛閱讀。

■  Foyles櫥窗一景。(截圖自/Foyles臉書粉絲頁

除了與店員的實際交流,鮑威爾書店看重人們翻閱書籍帶來的真實感,以及漫步於店內整片書海震撼的臨場感。其負責人艾蜜莉(Emily Powell)說道,鮑威爾書店的真正實力,將永遠建立於實體存在。她甚至在「俄勒岡人報」(Oregonian)的訪談中直言,人們喜愛實體物件,而且喜愛閱讀,這是我們能提供,且網路書店做不到的事。

 

■ 鮑威爾書店街景。(截圖自/鮑威爾書店臉書粉絲頁

不謀而合的是,Foyles及鮑威爾書店都同時拓展自身的商品品項與服務,Foyles提供了文、玩具等周邊和開設咖啡廳及小型藝廊;鮑威爾書店則是經營二手書、稀有書籍、絕版書的買賣,且藉由捐贈書籍來實現社會責任,在網路書店襲來的猛浪中,找到生存之道並提供讀者完整的閱讀體驗。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