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彥廷
當遇到災難時,網路能扮演什麼角色?從莫拉克颱風的災情開始,在遇到災難時網友紛紛在網路上成立資訊整合平台,讓大家匯報災情,並加以整理。但是這
個會面臨到網路充其量只是資料整理,無法將資訊有效的傳遞給公部門、救災人員,也就是說,當遇到災難,最好的方式是打119,而不是上網貼文。
資訊傳播困難 網路謠言滿天飛
由於網路上很多謠言無法確切查證,因此媒體很容易拿來誇大渲染,首先會造成民眾無法在媒體上獲得有用資訊,反而是讓大眾人心惶惶。其次,媒體報導特定災
區,民眾物資過度集中,災區人手不足,還必須分出人力將過多的物資整理、造冊。因此政府應當扮演建立資訊整行平台的角色,持續更新、維護平台,讓面臨災害
時能派上用場。
然而台灣在面臨過,莫拉克風災、高雄氣爆與八仙塵爆後,緊急救災系統的建置仍然沒有更佳的完善,撇除由中央建立的系統外,在數次災難的系統大多是由「網
民」中的幾個工程師,不眠不休地架設完成,完全沒有看見民間機構建構。由於沒有人願意跳出來整合,所以人力、物力依然被浪費,而且無法即時傳遞資訊,遇到
災害無法快速應變。
南台灣大地震 媒體、網路總體檢
在近期發生的美濃震災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位於台南市區,而在這次政府機關確實有將災難資訊更新在網路上面,然而整體的資訊回報、物資彙整仍然非常
慢速,甚至不及Google表單好用,民眾、企業主想即時幫忙,也只能到媒體大量報導的災區進行援助,忽視了其他地點可能缺乏幫助,造成有心想幫忙,卻幫
不到需要的人,民眾的愛心被浪費的情形。
總結來說,志工人力應該走向人力銀行的方式,善用網路快速傳遞的優勢,讓需求能即時傳出,當有民間團體願意提供,則停止需求,才能有效應用人力。而民眾的
捐款也是,災害援助重要的是即時幫忙,並且長期關懷,因為災害所募集的捐款,應該更加的透明化、長期監督,讓捐款每一筆都能用在災民上,並且要能讓民眾能
簡易的查詢、瞭解資金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