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佳玲
根據Gartner預估,2020年全球將有250億聯網裝置;另一家IDC也預測,2020年物聯網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7兆美元。隨處經濟,由於智慧科技的發展,從智慧手機、穿戴裝置、智慧家電到智慧城市都屬於物聯網的範疇,大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各大企業嗅到這股龐大的商機,莫不致力於物聯網裝置與應用的開發。
隨處經濟 需要智慧科技的支持
微軟為了能提供企業雲端計算服務,早在2010年就推出Microsoft Azure,所有開發人員都能用來從事生產工作;去年還推出Azure IoT Suite,是專為智慧裝置連上Azure設計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讓企業能快速布建以節省時間與成本;今年更推出Azure IoT Suite的「遠端控制」、「預測性維護」等全新服務,進一步節省企業的管理成本。
智慧科技的運用相當多元化,且多是為了方便我們日常生活而設計。國際保溫瓶品牌膳魔師(THERMOS)去年就和穿戴裝置公司Fitbit合作,推出智慧保溫瓶,其智慧杯蓋可連結至Fitbi App,讓使用者可了解自身一天的需水量和實際飲用量。台灣電動車品牌Gogoro則可藉由手機串連車上的iQ智慧系統,讓車主可以更了解車子的使用情況,包括電池用量、故障提醒等功能。
隨支付隨通路 讓消費者購物快速通關
網路科技的發達,讓購物不再受地區距離的限制,線上購物甚至是跨境購物等電子商務形式,成為現今消費者的購物主流,而付款便捷性也隨之成為電子商務業者的決勝點。便利的電子支付工具,不僅可整合儲值、支付甚至是會員集點的功能,讓消費者體驗更加流暢,也能藉此收集「大數據」進而運用在「導購」上,提升消費者的回購率。
隨通路經濟,則是指實體店面與網路店面的界線逐漸消失,這對品牌而言,如何整合線上和線下服務,提供消費者一致的體驗,就成為最首要的目標。例如,Amazon就在去年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店內所有庫存、擺設、都依網站上的數據所設計,售價也和網站上一樣,還提供條碼給消費者使用APP掃描查詢書籍資訊,可藉此了解消費者喜好,進而引導購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