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大未來 第三方支付交易好簡單

記者/楊尹緁

因為電商交易,多為非面對面交易,買賣雙方交易上缺乏信任,難以進行網路買賣活動,因而有第三方支付金流模式的出現。第三方支付的運作模式,是由一個獨立機構與各大銀行簽約合作,將商家、消費者和銀行三者串連,擔任公正的「中間平台」角色,以確保買賣雙方在交易上安全無虞。透過信用擔保和技術保障的方式,第三方支付讓雙方交易順利完成。

正夯的第三方支付 到底行不行

目前國際上最負盛名的第三方支付,乃是美國的PayPal和中國的支付寶。PayPal由eBay轉投資,支付寶則是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所轉投資,兩家第三方支付的運作模式十分相近,消費者皆需事先到官方網站進行註冊後,才可線上購物。當消費者選定商家的商品後,需先將貨款交付第三方支付機構保管,再由機構通知商家寄出貨品,而在消費者收到貨品並確認無虞後,則再通知第三方支付交付商家貨款,以完成交易。

在缺乏信任基礎的網路交易體制上,第三方支付解決了銀行線上直接付款,所不能完成的約束和監督的問題。對商家而言,第三方支付解決了個人商店,可能無法收到貨款的風險,同時也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付款選擇。而對消費者而言,則無需再擔心付款後收不到貨品,或商品有瑕疵等問題。在銀行業者方面,第三方支付則能夠替銀行觸及更多的顧客,有利銀行拓展財源。

台灣第三方支付正崛起 瞭解現況掌握未來

2000年左右,台灣相繼成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包含綠界科技紅陽科技以及藍新科技等企業。當時的第三方支付以代收特約商店業務為主,使不特定持卡人能夠用信用卡支付給特約商店,但並不提供履約交易保證。之後,三家公司分別與Yahoo拍賣、阿里巴巴、大陸銀聯電子支付進行合作,建立兩岸網路金流通路,提供兩岸消費者更簡便的付款方式。近年來,台灣也相繼出現了Yahoo!輕鬆付PChomePay支付連等第三方支付公司。

在法規方面,台灣終於在今年二月正式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主管機關為金管會。有了專法可循後,台灣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將可擴大電子商務與網路金流範疇,而消費者以後使用第三方支付時,也能夠有更多的付款方式選擇。雖然金管會被批評法條過於嚴苛,例如:不允許電子支付平台間,跨平台資金移轉,而應委託金融機構辦理等。但資金移轉可能涉及洗錢等犯罪行為,在金融法規的治理上,目前仍在逐步開放和溝通中。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