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姿君
近日Apple Pay和Samsung Pay的問世,讓行動支付的議題又再度受到關注,其實行動支付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行動支付主要分為遠端和近端的兩種支付模式,不僅流程複雜,且跨足多產業。而台灣,面對行動支付的強勢來襲,對相關的產業都是新挑戰。這股行動支付旋風,是否能持續發燒,值得關注。
行動支付金剛丸 一分鐘認識行動支付
為因應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將電子票券定義為:「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儲存金錢價值,並含有資料儲存或計算功能之晶片、卡片、憑證或其他形式之債據,作為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工具。」從悠遊卡、商店儲值卡、高鐵訂票App、手機付費等都是行動支付的範疇,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
行動支付的方式,可分為遠端支付和近端支付兩種形式。遠端支付指的是使用手機或行動裝置,透過網路遠端付費,不須感應機器,經常以第三方支付作為公平的交易平台。遠端支付多應用於電子商務上,不管是信用卡線上支付、App付款,或是電子優惠券都是應用的範圍,標準的案例就是高鐵訂票T Express App。
近端支付則是將行動載具靠近感應器,以完成扣款交易。目前台灣的應用,多用於交通運輸和商店小額付款,而近期熱門的話題Apple Pay、Pi皆屬於遠端支付的範疇。常見的交易方式包含NF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技術和QRcode,其中NFC具有近距離感應、傳送資料的功能,以完成交易。
行動支付模式複雜 台灣須加緊腳步
行動支付基本的營運模式,依照主要負責的服務單位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金融機構為主的模式,金融機構透過綁定用戶的帳戶和手機,以支付消費金額,例如網路銀行、轉帳等服務;第二種是以支付平台為主的模式,可串聯金融機構和顧客,多為遠端線上支付,例如大陸的支付寶和Messenger的即時付;第三種是以發卡公司為主的模式,消費者須事先將錢存入帳戶中,才能消費,例如悠遊卡。
隨著行動支付日益蓬勃發展,營運的模式多變。未來在NFC的感應機更新、網路資安、辨識技術等需求將會擴大,可望帶動新的商機,而商家也可嘗試將行銷活動結合行動支付,以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目前,台灣的行動支付環境發展較緩慢,面對Apple Pay或Samsung Pay等國際支付廠來台發展,不管是金融業或是政府則顯得有些措手不及,日後的發展,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