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隨「音」 YouTube吸睛大法

記者/林玉卿

網路已成為當紅的行銷管道,過去被動式行銷已轉變為主動式的行銷模式,影音生態體系也正在變化,圖文傳播已漸漸無法引發民眾注意,反而動態影音才能刺激到民眾的感官。因此,短時間即可觀看一部影片的型式,逐漸受到民眾青睞,而一想到影音,多數人都優先想到YouTube,其是全球最大的影音平台之一,每月累計超過900億觀看人次,廣告量以倍數成長,由於YouTube可以讓個人及企業製造創意內容來做網路行銷,因此衍發許多商機。

多樣化廣告類型 網羅潛在族群

在YouTube這個開放式平台,使用者能自由創作,且自由轉發至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社群,來擴大觸及率,與過去的廣告呈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成為企業的行銷利器。此外,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提升,許多人對手機的黏著度升高,此舉帶動了影音行銷的發展空間,利用短短空檔觀看影片已成為多數人的習慣。

而順應影音的發展,讓消費結構和廣告收益產生微妙的變化,不同於電視的固定時間,網路採取24全時段放送,可以觸及到電視所觸碰不到的族群,因此許多企業將廣告轉而於YouTube推播。YouTube曝光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片頭影音廣告於5秒後可選擇略過,當民眾繼續觀看時才收費,除了大幅壓低廣告成本,也不增加民眾收看影片的困擾。另外還有影片內嵌廣告、展示型廣告、跨螢幕首頁刊頭廣告等類型,讓企業順利找到潛在顧客,進行精準行銷。 

除了廣告有多種類型之外,也有許多廠商用不同的宣傳方式來推廣品牌,例如Google與觀光局合作,只要將台灣旅遊的影片上傳至YouTube平台,即可透過投票獲得獎勵,此舉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士參與,成功行銷台灣,讓旅遊人次大增;此外,落健採取反向操作的行銷法,過往常以「使用後」的效果來強調產品功能,但不同於常見的廣告方式,以「來不及」的逆向思考來廣告產品反而更引起消費者注意。而後,活動也能搭配各式社群網站來分享,把過去單純上傳影片進階為病毒式行銷。

YouTube發威 行銷的不只是影片

此外,很多企業藉由「微電影」引發民眾注意力,進而達到宣傳的效果,微電影除了能淡化商業色彩,也能因話題的傳播,來提升企業及產品的能見度,如台灣自來水公司Lativ全家便利商店等都曾拍攝微電影之外,公益團體像是家扶基金會唐氏症基金會寶貝狗協會,也都藉由代表性的微電影來提升民眾參與的意願,藉由平台來爭取更多的曝光和績效,建立正面形象。

從微電影到病毒式影片,都是新的影音行銷手法,企業必須評估如何善用平台,來宣傳品牌才能獲得最大效益。YouTube有成本低廉、適合關鍵字行銷的優勢,相較於Facebook,也有持續傳播的優點,使得YouTube有一票死忠的追隨者。然而,電視與網路各有不同的收視族群,若能結合網路和電視來行銷,勢必能成為最大贏家。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