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直覺 背後可能藏有隱形數據

特約撰稿/潘姿吟

相信多數人會同意,一道料理好不好吃跟一件藝術作品美不美,是很主觀的,幾乎不用思考就能直覺地給出個人喜好和評價,這是一種感性思維的過程,就連自己可能也很難說出為什麼,就是一個感覺。

但是大數據的出現提供了另一條通往理性思考的路線,甚至能預測你下一步的行為反應,這可不是靠神機妙算,就拿上班族每日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來說,在美國星巴克充分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所收集來的車流量、消費群體分布、商圈型態、氣象等相關資訊來決定在哪個地區開設新店,還能根據其中的氣象數據,預測是否有熱浪來襲,來調整星冰樂的促銷時間,因此當你熱到走進店裡喘口氣,一看到促銷資訊,幾乎就決定了你會點杯星冰樂消暑。

走入藝術氛圍濃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當你隨心所欲地欣賞作品,同時透過手機查詢作品資訊時,背後的數據正在悄悄運作中。今年美國各大博物館紛紛在展場四周和特定展品旁安裝上「Beacon」藍芽收發器,具備精準的室內微定位功能,不但能將作品介紹發送到參觀者的手機中,還能記錄參觀者在作品前駐足的時間長短、造訪次數、參觀的展區、在紀念品店購買了哪些商品,觀眾甚至能將訊息和心得分享到社群中,或是直接與其他參觀者線上互動。博物館可以從收集到的這些資訊中分析後續策展的方向和多數人偏好的展覽主題、發掘最受歡迎的作品(做成紀念品販售),你會發現有更多自己有興趣的展覽(以為是巧合),接著博物館就能吸引更多參觀人潮回流。

對電視劇和電影而言,能否一炮而紅的因素很多,即使找來好劇本、知名導演、超強演員陣容和最新的聲光效果等,都不能100%保證叫好又叫座,那麼有可能經由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就能打造出一部火紅的片子嗎?美國Netflix所製作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就被影視圈認為是成功的範例,預先從訂戶收視行為和喜好分析中找出最適合的導演和演員,演出政治題材,引起一連串的話題,然後大受好評,雖然這樣的結果論過程略嫌太簡化了點,不過當中確實也運用了大數據。

這麼多的例子確實讓我們發現人類許多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喜好、行為,累積起來都可能成為有意義的參考值,就端看分析者如何發揮創意挖掘這些數據的可能性。

分享此新聞: